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周和平:守护阳信非遗资源“金山银山”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 2018-11-16 11:09:49
  • 作者:通讯员 翟成新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11月14日,经过一周公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阳信县文化馆馆长周和平入选“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周和平,男,1964年6月生,山东阳信人,2006年调入阳信县文化馆任馆长至今。12年来,周和平始终走在阳信县非遗保护和文化惠民的一线,他实地调研了当地的非遗资源,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了阳信非遗信息资源库,亲身参与了阳信每一个非遗项目的资料搜集和组织申报,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民众对非遗的热情愈发高涨的全过程。“遍布于阳信城乡各处的非遗资源,也是这方热土的‘金山银山’。”周和平对这句话有着自己的深切体会。

周和平告诉笔者,非遗如果保护不好、传承不好,就是自己的失职。2006年下半年为申报市级非遗,他和单位仅有的一位同事一起下乡调研走访,回来整理资料时,单位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打印机更不用提。无奈,周和平通过私人关系借了一台二手电脑使用。当年,阳信县首批12个市级非遗项目成功申报。2007年,周和平和同事用了一年的时间,又走遍阳信县所有乡镇,挖掘整理了99个县级非遗项目。

阳信自古以来就有跳鼓子秧歌的民俗。2009年,阳信鼓子秧歌入选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这其中离不开周和平的执着与付出。

“阳信有句古话,叫‘先有凌霄阁,后有大秧歌’。凌霄阁位于阳信县西部,有上千年历史。住在附近的村民,逢年过节都有跳鼓子秧歌的习俗,这说明其历史非常久远。”周和平介绍,“一查资料才知道,阳信的鼓子秧歌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自成一派,‘伞’‘花’‘棒’等角色都有传说佐证。”当地村民们对鼓子秧歌感情很深,在当地盛行跳鼓子秧歌的洋湖乡张王庄,庄内一位老人因为阳信鼓子秧歌没有评上非遗,甚至多次到上级文化部门“评理”。后来,上级部门答应到张王庄看看村民们的鼓子秧歌。老人非常激动,连续几天组织村民排练,顾不上吃饭、喝水。

为原汁原味地传承阳信鼓子秧歌,周和平决定倾注更大的精力。近10年来,他多次到张王庄及周边的村庄调研,详细了解村民们的秧歌动作,最终顺利出版了讲述阳信鼓子秧歌“阵法”“打法”等内容的教材。在周和平和同事的努力下,如今阳信县每年都举办鼓子秧歌汇演。2017年,全县有28支队伍参加,吸引观众数万人。

周和平是搞曲艺出身,到非遗保护战线工作后,他依然时常关注传统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发展。

“阳信的曲艺资源丰富,西河大鼓、东路大鼓、木板大鼓、渤海大鼓均为很有特色的非遗项目。”2009年,他重新组建的阳信县鼓书院揭牌。周和平亲自登门做工作,邀请25位说书老艺人加入鼓书院,成为当地文化惠民下乡的中坚力量。为扩大惠民效果,周和平重操旧业,结合新的时代形势为老艺人创作说书内容。他说:“非遗传承务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非遗项目的曲艺,只有写群众身边的事,才会被现代社会接纳。”

周和平不放过任何一个传承曲艺的机会。每年的阳信梨花节期间,周和平便请说书艺人们去节会现场,分成10个展演点,轮流演出。周和平还主导打造了“周末鼓书会”,在县城广场扎下流动舞台车,每周末晚上演出曲艺。现在,阳信县鼓书院每年下乡演出超200场次,极大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2012年,阳信县鼓书院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团队”,2014年,获评“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

这两年,周和平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他笑称,自己现在是跟时间赛跑,珍贵的非遗资料能保护就尽量、尽快保护。从2012年起,只要一有时间,周和平便开始去寻访非遗传承人,采用口述、现场展示的方式,以录像机记录下这些非遗资料。如今,仅阳信的说书项目,阳信县文化馆便记录了70多万字。

记录的同时,周和平没有忘记传承与发展。这几年,阳信县文化馆大力推动曲艺进校园、进社区,在多个学校建立了传习所。在周和平看来,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需要非遗工作者对资源加以搜集梳理,把来源于民间的资源,以更贴近民众的方式回到乡间。

如今,阳信县文化馆创新性地开展了“流动文化馆”的工作:每个月在一个乡镇搭建一个流动文化馆帐篷,除了表演反映新时代的鼓书节目,帐篷里还放置有25块阳信非遗展板。民众过来听书的同时,顺道参观阳信的非遗,效果非常明显。

周和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非遗保护这项工作,自己越干越爱干。“现在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更重视了,各方面的条件也变好了。阳信将继续传承发展好鼓书等非遗项目,让这些民间瑰宝回到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