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扶贫红娘”左丽华:身兼“六员”搭起工会与职工的“连心桥”

  • 2019-01-08 12:00:25
  • 作者:记者 管林忠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扶贫红娘”左丽华。

滨州市原渤海化肥厂职工付加军,几年前不幸遭遇车祸腿部截肢,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妻子下岗,孩子上学,家庭十分困难。在市总工会开展的结对帮扶活动中,“扶贫红娘”左丽华了解到付加军有水电工技术特长后精准“牵线”,联系市机关事务局与其“结对”,实行一对一帮扶。市机关事务局在机关服务中心为其安排了从事水电维修和设备维护工作。付加军的妻子文化水平不高,也无一技之长,左丽华帮她在一家物业公司找到了一份保洁的工作。两人月收入3000多元,虽然不高,却可以稳定的维持基本日常开销。

“非常感谢工会,感谢帮扶单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 每次见到自己的联系人左丽华,付加军都会反复地表达谢意。现在他已成为机关服务中心的技术骨干。

搭建工会与困难职工间的“连心桥”

左丽华是滨州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职工救助科科长、法律保障部负责人。几年来,她一直从事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在脱困攻坚战中,市总工会建立了困难职工联系人制度,由联系人担当困难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帮助困难职工选好结对单位,实现一对一精准对接和面对面、点对点、零距离帮扶服务。左丽华有幸成为联系人,但这个联系人并不好当。

作为困难职工联系人,左丽华负责与困难职工家庭联络对接,既要当了解真情实况的调研员、讲解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对接帮扶项目的信息员,又要当排解心理压力的辅导员、解决临时困难的服务员、评价工作成效的反馈员,起着工会与职工间的“连心桥”作用。身兼“六员”,事无巨细,工作繁琐,考验着她的爱心、热心、细心和耐心。

左丽华在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李金营家走访。

“一看二问三讲”全面掌握致贫根源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设立有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窗口,负责接待前来咨询救助的困难职工和办理困难职工的建档立卡工作。左丽华与同事们一起认真记录困难职工反映的问题,为他们建立困难档案,定期对困难职工进行入户调查,核实困难原因,了解家庭情况。

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左丽华总结出一套既方便又实用的“一看二问三讲”三步法,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摸清摸透职工的困难状况。“看”,就是进门先将家庭的房屋构造、屋内摆设、食宿条件等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底;“问”,就是与职工唠家常,家庭几口人、就业情况、收入情况、困难原因等等,让职工觉得像是自己的亲戚朋友,拉近了与职工的距离,愿意将心里话说出来,做到心中有数;“讲”,就是向职工讲解政策,及时将助学、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扶贫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他们讲解,当好了解真情实况的调研员、讲解政策  法规的宣传员。

在困难职工与帮扶单位之间精准“牵线”

在市总工会开展的市直单位结对帮扶困难职工家庭活动中,左丽华根据在档困难职工困难程度,结合他们的需求和市直单位各自实际,进行精准“牵线配对”,形成一对一帮扶对子。

左丽华在入户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市供销社下岗职工刘利滨,身患尿毒症多年,血液透析费用较高。她积极与市卫健委联系沟通,使双方结对成帮扶对子。市卫健委协调市人民医院减轻该职工治疗费用。自2014年5月1日开始,每做一次透析治疗,市人民医院就补助他100元,仅此一项刘利滨每年就减少支出近9000元。在刘利滨做换肾手术时,市卫健委又通过“帮扶救助计生特困家庭——计生助福”政策,发放救助金4000元,有效缓解了其家庭困难。

成功结对,并不意味着左丽华工作的结束,她还要及时联系调度帮扶单位的帮扶进展,深入困难职工家庭了解帮扶效果和解困脱贫需求,实时调度帮扶工作完成情况。每到中秋、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都要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到困难职工家庭中进行走访慰问,真正让困难职工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为解职工难题不惜“跑断腿”“磨破嘴”

市民张丽的婆婆是滨岭矿业的困难职工,婆婆身体病危时,工会按照政策向其婆婆的银行卡打入1000元救助金,但没有及时取出。婆婆去世后,张丽到银行去取钱,根据银行规定,必须到公证处做财产公正方可,经咨询需缴纳200多元的公证费。张丽无奈之下找到左丽华请求帮助。

“受命”之后,左丽华先后与职工单位、银行、公证处等单位联系,了解情况、沟通协调,最后帮助张丽走法律援助程序做了免费公证,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张丽拉着左丽华的手感动地叫了一声“姐”,“没想到素不相识的您能像自家的事一样操心忙碌,以后您就是我的亲姐姐了。”

其实,在左丽华的日程表里,像这样看似不大、但职工急需的琐碎事,一年不知要遇到多少件,要跑多少腿、说多少话才能解决。而每一次,左丽华都是一笑而过,“只要能为职工帮上忙,再苦再累也值了!”

左丽华在单位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就是为职工做心理疏导和争议调解。她先后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资格证书,与市开元心理研究所合作,每月一次定期利用晚上时间免费为职工举办“相约在心灵深处”心理公益沙龙活动,并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微信群,开通免费心理咨询电话,为困难职工提供了一个可以心理交流的平台,排解他们的心理之压、抑郁之苦,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提振脱困信心。

动员劳动模范“人人献出一份爱”

众人拾柴火焰高。打赢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攻坚战,仅靠一个人、一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进来。

为了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投入到困难职工帮扶脱困中,2017年8月份,在市总工会组织的金秋助学活动中,左丽华联系了部分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每人送上一封“致劳动模范的一封信”,介绍帮扶助学活动的意义,给他们打电话介绍帮扶助学活动开展情况,选取了部分困难家庭优秀大学生向他们推荐。劳模们都非常高兴,积极支持工会的这项活动,有的一下拿出2万元资助学生,有的承包了一些孩子大学期间的学费。这一次,左丽华共发动11名市级以上劳模捐资6万多元用于“一对一”助学,使他们在校期间从生活、学习、思想、就业指导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帮扶。

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精准”用在刀刃上

作为市总工会法律保障部负责人,为做好全市工会系统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在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目标,左丽华反复研究帮扶政策,先后制定了《滨州市在档困难职工脱困解困实施方案》《滨州市困难职工建档帮扶资金使用工作手册》《困难职工家庭精准核算表》,科学管理困难职工档案,精准核算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规范使用帮扶资金,对困难职工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脱困解困作用。2018年,城镇困难职工精准扶贫工作更是纳入全市扶贫大局。

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铸造厂职工董新村因患有恶性脑瘤,医治期间多次进行开颅手术治疗,产生巨额医疗费用28万多元,后期化疗、用药也花费很多,导致生活极度困难。期间,妻子不堪重负毅然绝然与其离婚,并把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也留给了没有扶养能力的他。董新村一直跟85岁高龄的老母亲住在一起,老母亲长年患病,需长期服药。市总工会通过入户调查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送来帮扶救助金1.5万元,使董新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像董新村这样的因大病或意外致困职工家庭,全市共有316户,占困难职工的11%。市总工会在开展的“送温暖”活动中,专门制定了因大病致困家庭帮扶救助方案,根据他们每年自负医药费情况分别发放5000元至15000元不等的大额救助,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家庭困难。

由于工作实绩突出,左丽华2012年12月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荣立“三等功”;2017年2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2018年10月被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表扬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2月被省总工会表彰为“全省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