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沾化抗战老兵李学思:10年戎军从长白山麓打到天涯海角 解甲归田只为尽孝老娘

  • 2019-07-21 15:37:17
  • 作者:记者 葛肇敏 任斐 通讯员 贾海宁 马卫景 报道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抗战老兵李学思

李学思老人已是93岁高龄,家住在沾化区冯家镇东山后村。在长子李春明的搀扶下,老人颤巍巍地行走、落座。尽管有些耳背,皮肤已经松弛,但意识尚清。这与他10年南征北战的经历密不可分。

在李春明的转述和“翻译”下,采访缓慢地进行。老人的故事慢慢厘清,大多细节已被久远的时光淹没,只能勉强靠零散的脉络串联。但某一瞬间,老人含糊不清说出的一句话,会让人热泪盈眶。

李学思(右)与长子李春明(左)

八路军救了一家子的命,参军入伍不谈报国亦要报恩

1926年,李学思出生,在他之后还有三个妹妹。务农的父亲去世得早,他和妹妹们被老娘一人拉扯大。一家四口没有挣钱的法子,乞讨是唯一的活路。食不果腹的日子着实难熬。1943年,村里有了“当八路、打鬼子”的宣传,为了有口饭吃,李学思决意当兵。

但老娘不允——家中的独子,是一家四口的顶梁柱,走了谁来撑起这摇摇欲坠之家?谁来担负三个女娃长大成人?更令老娘揪心的是,这一走,啥时候回来都没处揣度!但李学思明白,如果不去参军,怕是眼下的日子都挨不过去了,一家人的命,就指望八路军了。

1943年,李学思在沾化七区太平区小队入伍,1944年编入渤海军区第七师,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杨国夫。同年,他入了党。很多看起来没有其他选项的选择题,足以决定人一生的命途走向。谁能在最窘迫时拉自己一把,便是“救星”。起码在李学思心里认定,这条命是八路军给的,是党给的。即便不谈报国,亦要报恩。

李学思当年的照片

当兵打响的第一枪,在沾化县城富国乡(现富国街道)的徒骇河畔,是一场游击战。李学思身上的装备有些寒碜——打不了三发子弹就坏的土枪,八颗手榴弹是最后的武装。李学思发现,尽管是出生入死的战斗,但他没有想象中的害怕。

后来,部队端掉了富国的第一个据点,里面没有鬼子,全是伪军。缴获的日军武器,也更新了李学思所在部队的装备。就像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在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里,他跟着部队瓦解了沾化县城和县城境内的各个鬼子据点。1944年秋后,攻破北镇的日本据点;1945年8月,攻破无棣的日军据点。阳信、惠民的日军也先后被攻破,李学思随部队在惠民进行了一个月的休整后,他转入东北野战军(40军118师383团),随部队开拔东北。

战斗足印跨越整个中国,热血男儿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1天的行军,部队从惠民抵达山海关,全靠双脚一步步丈量过去。当时还是夏末,部队发放棉衣时,让战士们多少有些疑惑。抵达东北才发现,这里不是华北万里层云,这里是长白山的千山暮雪。

转眼就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李学思参加了激烈的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成功解放锦州,四次攻打四平。在战役中,李学思也负了伤——敌军炮弹溅起的砂石击中了他的左眼角,如今还有碎石嵌在血肉里,留下一个包。

在李学思的回忆里,四平之战最为惨烈。他见过火炮狂轰滥炸的硝烟,也见过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巷战。双方攻守进退,四平几易其手。无数战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辽沈战役结束后,李学思所在的部队马不停蹄奔赴天津,参加平津战役。随后随部队南下解放两广,1950年参加海南岛战役。此时,李学思在主攻师11师某连任副连长,打下海口后,部队一路向榆林港追击。

全国解放已是后话。从一路向北之后,又是一路赶赴天涯海角。李学思战斗的足印,跨越了整个中国。他有三年没有同家里联系了——国民党把通讯渠道封锁,信件无从投递。

带着三个妹妹的老娘,不知这几年生活得可安好?是否在娘心中,儿子早已捐躯为国?

不敢多想。即便是慷慨赴死热血男儿,也更盼做床前尽孝的孝子。

历经十年战火解甲归田,家中老娘是最大的牵挂

1953年,部队安排李学思参加湖南军官训练团。此时,家中老娘和妹妹是他最大的牵挂,回家的愿望也愈发迫切。在训练团学习结束后,李学思分配到广西,任武装部部长。复员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太平区,任牛王乡副乡长,此时已近而立之年。两年后任高级社书记,之后任河贵公社程子口大队书记至1979年4月。

1953年李学思与战友的合影

或许本来有机会一步步成为军官、首长,但李学思放弃了。他从不觉得“亏”——“打仗是任务,牺牲了也是为了国。仗打完了,也想娘了。” 解甲归田时,与乞讨的老娘团聚,胜过嘉奖,胜过徽章,胜过荣光。

回忆10年来亲历的战火,从东北到海南,战斗的场景在不断地切换,身边有战友牺牲,也有人“开了小差”不知所踪。但李学思想得单纯——跟着共产党走就对了,死了也是为了革命。党、部队给过的恩惠,足够铭记一生。

1987年,李学思的母亲去世。他在老娘榻前,也整整陪伴了30年。他为国尽了忠,也为娘尽了孝,而今子孙满堂,四世同乐,老人已无比满足。

责任编辑:王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