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无棣八旬老翁王杰三:书画作品成了网红

  • 2019-10-14 15:42:11
  • 作者:通讯员 高士东 报道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节前,听说王仓村有位姓王的“老秀才”书画作品成了网红,带着羡慕和好奇之心,笔者前去拜访。

国庆节前的一个下午,在佘家镇王仓村中街偏东的一个农家院里,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泄满房间,窗前阳光下,一位四方大脸,面色红润而又安详的八旬老人,带着花镜,正用毛笔小楷书写毛主席诗词。怕惊扰了老人,笔者轻步走进房间,老人一笔一画写的正投入,直到写完换毛边纸时,才见有外人进屋。老人边打招呼边挪桌子上的毛笔字贴和习字作品,平静的脸上写满从容。他就是书画作品正“红”的老人王杰三。有耳机助力,与老人交流还算流畅。

王杰三老人在查看作品

老人今年80岁,育有两儿两女,如今四世同堂。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自小喜好书画,尤其善长素描,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好素材。几十年来,他创作出了《家乡的变化》、《三国人物画像》、《图解夕阳》、《毛主席诗词插图》等绘画作品集10余部,遗憾的是除《毛主席诗词插图》一本作品集,和部分没成册的绘画作品保存下来,其它集子都送给了乡邻,《图解夕阳》画集则让一个收购商上门求走。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加之身体小恙,绘画有点力不从心,老人则选择了专攻毛笔书法,且进步神速。近来,其零星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成了大伙和网上的抢手货。

老人年轻时在辽宁省葫芦岛入伍,曾在两省两地海军服役6年多时间,因善长书画、精于业务,他在部队曾连续两年获通信“一级技术能手”称号,如今,荣誉证书已泛黄。那时部队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他曾用顺口流的方式,仿写了半部《三国演义》,在战友间传唱,被战友们戏称王杰三“口译三国”。他1965年复员,回到老家无棣县王仓村,自1967年夏开始,在本村做民办教师,一干就是18年。1985年秋,王仓村当时2个民办教师只留一人,为了照顾同事,老人自动要求下岗,把机会让给了资历比他短很多的年轻人。年高德劭投笔从农的王杰三,让出教师名额的事当时振动不小。

离开心爱的教育岗位,王杰三边耕种边倾情书画。老人兄弟五人,他是家中的老大。虽是书香门第出身,可在物质相对缺乏的八十年代初,在农村搞书画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弟兄姊妹加上子女多,养家糊口的担子很重。为了他这“逮鱼摸虾耽误庄稼”的爱好,家人没少和他怄气,生活的压力常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怄气归怄气,随着老人的技艺增长,他这绘画手艺也慢慢有了用处。当地农村年青人结婚都有画屋的习俗,老人则成了专业画屋的行家里手,画迹遍布当地几十个村庄。10多年的画屋生涯,让他绘画技法大增,几部作品集大多是在那时候完成的。

“我最佩服大哥三件事,一是淡泊名利,二是管好自己,三是对病乐观从容。”老人的四弟,今年69岁的王汉三深情地说。九十年代初,大侄子跟着王杰三浇地,浇完地,老人让侄子把冲坏的路基修好,侄子嘟嘟道:别人怎么没有修的?老人严厉地说:“甭管别人,咱修好就中!”在老人严格要求下,其子女及院中侄男个女都有着较好的口碑。老人特别钟爱毛主席诗词,根据诗词精心创作了《毛主席诗词插图》作品集,因感觉自己书法技艺不如四弟王汉三,便自己绘图,让有共同爱好的四弟题字,有时,哥俩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多年来,兄弟俩一脉同气搞创作的事儿被传为美谈。捧着《毛主席诗词插图》作品集,老哥俩爱不释手,也是这本集子能保留下来的原因。

进入晚年,老伴去世后,本就内敛的王杰三话变得更少,常攥着画笔入神。老人除了画家乡的枣树、六畜和乡土人情外,最多的是给孩子们画肖像,还抽空教子孙们书法和绘画,日子过的幸福充实。有当兵的优抚金,国家还落实了民师待遇,孩子们在各行业干得都不错,老人很有成就感。“春秋绘不尽、祖国多荣光”是老人自题的案头语。他说:现在国家富裕了,咱腰杆硬了,有空我就得多学点东西。今夏,听说县城广场有写地书的,老人当时就动了心,买好地书工具,让女婿开车去了县城两趟,才见到了写地书的老伙伴们。老人现场拜了一位姓刘的地书老师,现场学现场练,激动的像孩子一样。写地书既环保还能锻炼身体。如今,学成而归的王杰三老人,除练毛笔字外,又在家里天天琢磨起了如何写地书。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深秋已至,老人院里柿子树上的果实缀满枝头,还在上着糖分,且已红得迷人。

责任编辑:宋静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