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朱应仁:扛过机枪不惧冻伤,一辈子做生活的强者

  • 2019-12-02 09:11:03
  • 作者:​记者 葛肇敏 通讯员 尚丽娜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时代”系列报道之七

今年,沾化老人朱应仁刚好90岁。半个多世纪前的戎马岁月,回忆起来仿佛有些久远——在解放军原26军77师229团3营机枪连,他曾在弹雨密布的开封城攻下敌人堡垒,也曾在冰冷刺骨的朝鲜雪原渴饮积雪;他荣获过诸多军功,也因冻伤失去了一条右腿。

回顾一生,朱应仁老人一直都在跟敌人、跟自己、跟命运“战斗”,他没有一次选择较为轻松的那条路,也没有一次选择退缩和倒下。

携重机枪爬城楼、攻堡垒,扫清解放开封的一大障碍

1948年6月,开封战役打响。开封城四周是城墙,共有六门四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此构建了坚固的防御体系,有3万多兵力把守。每一次敌我暗战,都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我所在的八纵负责从开封城南门进攻,战斗非常激烈。在离开封南门二三百米远的地方,部队遭受了猛烈的火力,打前站的战友伤亡很大。这时,我所在的机枪连奉命担任主攻,压制火力点。”朱应仁回忆说。

当时,国民党在开封城各防守点都配备了重机枪,对解放军进行火力封锁。“我们的侦查员发现,附近有一座楼房可以利用,爬上楼顶就能对敌人进行有效打击。于是班长带领我们三人,携带马克沁重机枪进行爬楼。” 朱应仁说。

由于当时是晚上,楼顶的天窗口具体位置不明,三人就挨个楼道进行寻找,加上携带的是沉重的马克沁重机枪,好不容易找到出口时,三人都累得不轻。“我说,我先上,你们两个在下边把我托一下。之后我费了很大力气,终于把重机枪拖到楼顶。找准有利位置后,我架好机枪,对准敌人火力点,猛扫过去。” 朱应仁说。

就在这一阵重机枪声中,解放开封进攻途中的一个重大障碍,被朱应仁和他的战友扫清了。

在朝鲜战场冻伤双脚,转业时放弃返乡,选择到从未听过名字的沾化进行建设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朱应仁所在部队受命从上海调往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穿着单衣草鞋的军人,就这样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粮食不够,弹药不足,冷到骨子里的天气,都是对军人极大的考验。战场上没有水,他们抓起一把雪就往肚里咽。

因天冷衣单,朱应仁双脚冻伤后不得不进行医治,经过苏联专家的治疗,双脚得以保住。后来,经朱应仁不断申请,入院8个月的他得以出院,返回前方部队。但在入队医检时,他因前期伤势过重,恢复仍不理想,被拒归队。

1955年转业期间,有两个安置地供朱应仁选择:一个是家乡莱芜,一个是路远地荒的沾化。当时,战友、亲人都劝朱应仁回家乡,但当他听到沾化更需要人去建设、去开发的时候,便毅然决定选择沾化——这个他此前从未听过名字的地方。

“回到生我养我的老家好是好,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需要我到哪里,我就要去哪里,沾化更需要有人去建设,别人不去,我去!”朱应仁说。就这样,朱应仁拖着受冻伤的双脚来到沾化,任下洼法庭庭长。

作为庭长,朱应仁有一条原则——多调解少判决。处理一件小小的案件,朱应仁在当事人之间经常来来回回跑好几趟。朱应仁的同事劝他说,法院的案件正常判决都忙不过来,调解更是耗时费力,何必吃那个苦头。朱应仁则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都是庄稼人,听劝、认理。凭着这股韧劲,朱应仁给诉讼当事人送去了比法律更温情的关怀。

离休之后坚持发挥余热,右脚因冻伤复发截肢,靠毅力重新走了起来

1990年底,年满60岁的朱应仁离休。

当年,沾化法院成立“五老”志愿者组织,院里招募志愿者,朱应仁看到通知后,第一个跑到院里报名。“我虽然离休了,但身体还成,总该做些什么。当志愿者是好事,我干!”朱应仁说。

就这样,朱应仁主动担任志愿者,谁家有困难就积极帮一把;参加“五老”网吧义务监督队,劝阻迷恋网吧的未成年人;参加单位组织的老年人公益活动,为单位建设建言献策。

2014年,耄耋之年的朱应仁右腿冻伤复发,进行了截肢手术。术后半年,他不甘心一直坐在轮椅上,便安上了假肢,拄着拐杖,从头学起了走路。一天又一天,他腿上磨起了水泡,结痂,又磨起水泡,再结痂,周而复始。

好在,这位“战斗”了一辈子的老人,这次依然胜利了。如今,90岁的朱应仁重新走了起来……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