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滨州抗疫先锋马俊:“三个第一例”的背后,是以生命护佑生命的坚韧温柔

  • 2020-05-28 11:07:09
  • 作者:记者 郭文璐 刘永恒 实习生 曹安然 报道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5月27日,滨州市举办抗疫先锋先进事迹报告会,6位抗疫先锋代表,用最朴实的语言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了战“疫”中最难忘的经历、最感人的故事、最深切的感受。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马俊作题为《“三个第一例”的背后》的报告。

滨州市第一例确诊患者收治在滨州市中心医院,滨州市第一例重症患者也是收治在滨州市中心医院,滨州市第一例治愈出院患者还是在滨州市中心医院。作为医院抗击疫情时隔离病区第一梯队护理组组长的马俊,这“三个第一例”的背后,正是她和同事们与病毒赛跑、和死神较量的一个缩影。回顾这一路走来,其实并不轻松。

现将抗疫先锋报告全文奉上,以飨读者。

滨州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马俊

我是滨州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马俊,在医院抗击疫情时担任隔离病区第一梯队护理组组长。

我的发言要从一个故事说起,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惊心动魄五小时”。这“五个小时”的故事,发生在我在一线执行任务的第三天……

大年初二一早,患者张女士因为发热、咳嗽等症状来到滨州市中心医院就诊,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核酸检查结果,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当天下午,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指氧饱和度降至82%、血氧监测浓度只有53mmhg,出现了呼吸衰竭的症状,吸氧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并呈现加重趋势,最后出现低氧血症,胸闷明显,呼吸急促,出现困倦,佩戴无创呼吸机时不能耐受。经过专家组讨论,确定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必须使用重症的最有效手段——高流量加温湿化治疗仪!但是,当时滨州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并没有该设备的可调配资源。

怎么办?这个需求上报后,市领导只回复了简单的一个字:“买!”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的生死时速拉开了序幕。1月27日凌晨4点,从惠民火速出发;早上8点,设备运至医院病房,经过45分钟的紧急安装、调试,高流量加温湿化仪应用在了患者身上。那一刻,所有人悬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从出发到患者使用新设备后症状改善,仅仅用了五个小时!五个小时,十几万的仪器设备,几百里的路程辗转,生命垂危的患者最终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只是市委、市政府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对我们医院和医护人员支持关心的一个缩影,只是我和我的同事们与病毒赛跑、和死神较量的一个缩影。

但是,回顾这一路走来,其实并不轻松!

从2019年腊月二十七开始,我一直在医院忙着隔离病房的改造工作,随着隔离病房不断完善到成型,在我的潜意识里,新冠病毒离我们越来越近。

大年三十晚上,从病房回到家,我心不在焉地准备年夜饭,就在饺子要下锅的时候,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这一切,“护士长,现在有一例疑似病人,请马上到岗”。

我一时间愣住了。我和女儿还有85岁的老母亲在一起居住,而且我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除了我,她谁都不认识,包括我的女儿。

我告诉身边的女儿:“妈妈有任务,不能陪你们过年了,姥姥这边就交给你了。”看着闺女无奈的眼神和无措的样子,我来不及更多的安慰,夺门而出。赶到新冠肺炎病区,马上进行三级防护,为疑似患者采集鼻咽拭子、血标本,送疾控中心等待结果。强烈的不详预感充斥在我的脑海里。

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看着窗外万家灯火,我的鼻子酸酸的,透过眼里的泪水,外面的烟花出现了光晕。我忍不住想,母亲和女儿吃饭了没,女儿能不能把母亲照顾好,我还能陪母亲过几个年,母亲的身体状况,每个年都可能是最后一个年,而我却还无法陪在她身边……

拿起手机,拨通了与女儿的微信视频。心想着,我要给母亲拜个年!我必须给母亲拜个年!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姥姥不认识我,满房间的找你,我该怎么办啊!”“妈妈,我自己也很害怕!”面对女儿的这些问题,我只能故作淡定的安慰她。

穿上工作服的我,母亲已经认不出来了。我对着镜头说:妈,今天年三十,我在这里给您拜年啦”。妈的眼里已经满是泪水,不停地说:“你快回来啊,你可快回来啊”。

是啊,谁不想守着年迈的父母尽上自己的孝心?谁不想和家人吃上一顿团圆的饭菜?

可是,面对疫情,责无旁贷,因为这是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所系。

随着这位患者庞阿姨被确诊,她成为我们中心医院收治的滨州市第一例确诊患者。这一刻,我在隔离病区工作的这段厚重且丰盈的人生经历就此开始了。

考虑到庞阿姨病情稳定,第一梯队我安排了两位单身的年轻护士。看着患者焦虑、害怕的眼神,我知道,此时谁害怕我们医护人员也不能害怕,谁焦虑我们医护人员也不能焦虑。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细心的照料、耐心的劝导、专业的服务,让患者不再害怕,不再焦虑。同时,作为一名护士长,我还有另一份责任,那就是随时查看、提醒年轻护士们注意做好每一个环节的防护,确保她们能“全身而退”。

刚开始我在“惊心动魄五个小时”故事总提到的患者小张,是我们中心医院收治的滨州市第一例重症患者。那一天,她是哭着进病房的,一边喘息着,一边频繁的咳嗽,不到一米五的身高体重却达80公斤,肥胖和脱水给穿刺带来了很大难度,再加上护目镜上一层的小水滴,视野模糊到根本看不到她细微的血管。但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啊!我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尝试进行穿刺,采血、血培养、静脉留置针、动脉穿刺均一针见血。患者的情绪很不稳定、无助的眼神中透露着恐惧,“大夫,我是不是感染了病毒”“我会不会死啊”“我的孩子会不会被传染啊”听着她因为害怕而略显尖锐的语调,我知道,我必须要给她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这个病是会传染,但你一定要相信我们,有我们在,病毒不敢把你怎么样!”

虽然当时我心里也没有底,但我觉得自己必须要和她这样说,因为我不仅是一名护士长,更是患者眼中的“救命人”,是她们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往上冲谁往上冲?”随着确诊患者相继入院,病人增多,工作量成倍增加。拍背咳痰、喂水喂饭、翻身按摩、接大小便、随时做心理疏导,不仅任务繁重,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万分小心。这些看似简单,原本很平常的一些护理工作,因为可能的传染,变得异常危险、异常困难。在这种长时间缺氧加脱水的状态下工作,消耗的体力是平时工作的三四倍,脸上的压痕很长时间都消失不了,厚厚的防护服捂出了湿疹,耳根鼻梁卡破了皮,脚上磨出了血泡,累的直不起腰,但我和我的姐妹们没有一个喊苦喊累的。

经过十几天的奋战,几名患者病情症状好转,饮食逐渐恢复,CT显示病灶明显吸收。好消息接踵而至,经专家组会诊,小张各项指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成为滨州市第一例治愈出院患者。当我告诉小张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兴奋地跳了起来,“真的吗?姐,我可以回家了?”我郑重向她点点头,然而,她却像个孩子似的,放声哭了起来……“谢谢这些天你们的照顾,我都不知道你们长什么样,但是我会永远记着你们的眼睛,记着你们的声音”。小张回到家后,给我发信息报平安。在住院治疗期间,我只能不断的鼓励她、安慰她,现在她治愈回家,我终于忍不住说:“你知道吗,你真的是在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的!”她说,“姐,谢谢你!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也救了我的家!”

当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小张作为滨州市首例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这一消息后,收到了网友们的大量留言——

“白衣天使,您们是人民生命的守护神,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辛苦了,中心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们。滨州人民因你们而骄傲,因你们而信心大增!”

那时的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欣慰、自豪!

还记得2月5日,市领导到我们医院慰问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时说,滨州市第一例确诊患者收治在滨州市中心医院,滨州市第一例重症患者也是收治在滨州市中心医院,滨州市第一例治愈出院患者还是在滨州市中心医院,“三个第一例”的背后,充分体现了咱这座百年老院精湛的救治技术和高超的医疗水平,充分体现了白衣天使们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为人民而战的责任与担当。

而我想说,这“三个第一例”,正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所经历的,但我们经历的,又远远不止这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所有的感动、激励、泪水、笑容,

所有我们经历的这一切,

都将陪伴我们走很远的路,

抚慰更多的人……

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医者仁心和责任担当。我们市“两会”提出,为滨州“强起来”担当、为百姓“富起来”奋斗。这是属于我们每个滨州人的新战场。在追梦“富强滨州”的路上,我将立足自己平凡的岗位,继续用生命护佑生命、用温暖传递温暖,为“富强滨州”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宋静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