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一面】古筝悠悠 汉服飘飘:滨州90后女孩“筝”途筑梦传承经典

  • 2020-07-01 11:14:38
  • 作者:记者 张丹 见习记者 丁春晓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一面》开栏的话:

“一面,代表一个人生故事。”在平常习惯了的工作和生活之外,这个城市中,总有一些你未曾注意到的精彩。在这里,你会发现滨州人的人生百态,会了解这个城市中人们“另外一面”的人生。在别人的故事里,你可以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即日起,滨州日报/滨州网开设《一面》专栏,带你去看更多精彩。

创业之路上,这对小夫妻相互扶持,有苦有甜。

着粉白长衫演奏动人古筝曲。

一袭粉白长衫,徐徐微风下,她的发丝微微扬起。6月12日,在滨城区十里荷塘景区的荷花池畔,她身着汉服,端坐古筝旁,纤细的手指抚弄琴弦,一曲《落花飞》从指间“流淌”出来,动人乐章宛如清朗流水、优雅柔美,一时间褪去了炎炎夏日里的嚣杂喧哗。而这首古筝曲由南唐李煜所作的《落花飞》改编,也一直是她的心头所爱。

古筝演奏前,还会设计编排行礼的动作运用到教学中。

正在给小学的孩子们授课。

有事不能来上课的小朋友,晓涵就采用线上教学的形式。

眼前这位正在弹奏古筝的姑娘名叫张晓涵。1994年出生的她,已与古筝相伴度过了18个春秋。目前,她与丈夫于喆经营着一家名为凤凰筝社的古筝艺术培训机构,给百余名孩子教授古筝技艺。在她的筝社里,有一间名为“关雎”的房间,里面陈列着她的近几年来购置的汉服。每当开课时,孩子们穿着汉服演奏乐曲。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围着晓涵,听她讲述关于汉服的历史知识。

谈起最初选择古筝之路的时候,她回忆说。“7、8岁的时候,跟随妈妈一起出去旅游,在景区看到身着白色汉服弹奏古筝的女子,便被这个场景深深吸引,从此一直练琴坚持到现在。跟着家人出去聚会时,也会带着琴为大家演奏助兴。”在妈妈的鼓励中,自己的信心也不断增长。在张晓涵看来,多年的练琴生涯并不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大概就是因为喜欢和热爱吧。”她说,精湛的琴技离不开多年的练习。

橱窗里,摆着近年来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与奖杯。

高中时期,张晓涵考出了古筝十级,偶尔给自己的乐器老师代课。一朝一夕中,张晓涵发现,孩子们学会的那一刻,原来如此有成就感。也就是这时候起,她萌生了从事艺术教育的想法。

进入大学之后,她依然选择了音乐之路,并用自己的特长去勤工俭学,一方面是演出,另一方面就是教课。大二下学期,有了前期的代课经验后开始创业。最开始,她把家里的储藏室全部收拾出来,铺上地板、装饰好,从一对一的课开始。“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完善,但是琴这方面是不含糊的,给孩子们上课也用近两万块钱的琴,也带他们去参加比赛、考级还有各种活动。”张晓涵说。

经常会有演出活动邀请到凤凰筝社,于喆作为丈夫会做好张晓涵的联络与保障工作。

平日里,张晓涵也会穿汉服出门,每一件对于她都是宝贝。

筝社里,每个房间的名字都取自《诗经》。

在十里荷塘演奏时,晓涵吸引了景区游玩的市民前来合影。

后来第一次租房,一个暑假都没挣到五千块钱,晓涵有些挫败感。“很多事情没有自己想的这么简单。好在我还年轻,拥有试错的机会,去做艺术培训,是带着教育者的心态,但是创业来讲,商人思维是必须要有的。” 她说道。后期,她重新进行了调整与规划。

2016年毕业时,张晓涵在滨州学院千人礼堂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这既是对学生时代的告别,也是迎接未来新的开始。“从学生时期的被教育者到一个教育者。当我做了这件事情之后再去教琴时,更能体会到老师的真心了。”张晓涵说。2018年年底,位于碧林花园的凤凰筝社正式开张。前期累积了信任感,许多家长慕名而来。“这么多年的付出有了结果。”她笑着说。

从最开始的演出服装的需要,到后来随着演出越来越多,她也想更加了解——到底什么是汉服。于是,张晓涵购置专业汉服绘制的图书,开始收集各个朝代与形制的汉服,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中国服饰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包括各种面料、形制、颜色、配件等等,从最开始的汉服小白,到如今拿出一件衣服,张晓涵就可以讲出这件衣服的形制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2020年1月20日第九届“绚丽童年梦”北京·国家大剧院总决赛金奖。

这几年,张晓涵和她的朋友们互相影响、带动。外出时,会带着古筝或者古琴,大家弹唱、跳舞,沉浸在传统文化带来的滋养中。从大学时期,张晓涵在国内或者国外旅行时,都会带着小琴,去与当地的音乐人交流,也特地去扬州闭关修炼学习古琴。现在,她带着孩子们学习古筝、了解汉服,还争取机会去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参加演出活动,在熠熠筝途上,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越了解,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套衣服,更承载了我们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国传统乐器与传统服装的结合,就是我长久要做下去的事情。”张晓涵坚定地说道。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