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最高每公斤冬枣160元!沾化“枣王”王卫卫的“种枣经”

  • 2021-10-11 14:23:14
  • 作者:记者 郭刚 通讯员 张宝凯 宋培毅 报道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9月27日,由沾化区下洼镇政府主办的第五届沾化冬枣争霸赛成功举办,其中“大棚沾冬2号”一等奖获得者是枣农王卫卫。获此殊荣后,其枣园最高保护性收购价可达每公斤160元。而王卫卫与其丈夫石清秀更是被村民誉为“枣王”。

记者在王卫卫沾化冬枣种植家庭农场里看到,成排的冬枣树上结满了冬枣,个大饱满、色泽鲜亮。多名农民工正在忙着摘枣,来自外地的客户在地头等候装车。

“她家的冬枣特别甘甜脆爽,市场认可度高。我们是合作多年的老客户,但来晚了也抢不到。”外地枣商对王卫卫家的冬枣赞不绝口。

“销售渠道很畅通,客户遍及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以及省内的青岛、烟台、临沂、枣庄等。今年的冬枣不愁销路,又是一个丰收增收年。”正在枣园里忙着摘枣的王卫卫已经连续多日都在忙碌,虽然辛苦,但看着挂满枝头的冬枣,脸上堆满丰收的喜悦。

辞去企业工作,回乡种植冬枣创业创出一片新天地

2004年,时年23岁的王卫卫嫁给了同岁的下洼镇石营村青年石清秀,两人结婚前曾都是沾化电厂下属单位的工人。结婚后,两人都辞掉了县城里的工作,回到老家专职务农。

王卫卫告诉记者,最初种植小麦和玉米,一年下来收入有限,家里的各种开销逐渐增多,光靠种地的收入无法满足小两口的生活需求,思路开阔的王卫卫意识到要改变现状,接受学习新鲜事物,找准新路子,发现新机遇。冬枣产业吸引了王卫卫的目光。

2006年,一改往年的粮食种植,王卫卫和石清秀从自家地里栽种冬枣树,开始了冬枣产业的发展之路。虽说是新事物,但由于发展之初,冬枣并未被市场充分认可,大面积地栽种冬枣,收入能否赶得上传统的小麦和玉米?技术管理能否跟得上?市场销路怎么样?这些疑问,对于刚接触冬枣行业的王卫卫和石清秀来说,心里也是没底。

“既然选择了冬枣,就要扎实做好。首先是自学,自身没技术没文化,肯定干不好。”说干就干,王卫卫和石清秀两人跟身边的老枣农学起,从农资行业学起,加上当地各级政府组织的各种冬枣产业培训,两人迅速熟知并掌握了一些冬枣管理技术。

辛苦没有白费,冬枣树一年好过一年,收入也一季高过一季,实打实的成果也赢得了村里及周边的好评。“事实证明一切,这或许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把冬枣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

改良种植模式,创新种植大棚的冬枣实现增产提质

王卫卫和石清秀在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基础上,转型改种冬枣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而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自然灾害等,也是威胁到冬枣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王卫卫和丈夫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了他们的心病。“我们向冬枣专家咨询请教,并在网上搜索相关知识经验。”

2014年,王卫卫开始自费给自家冬枣园建大棚,“最初是木质的大棚,那个时候建大棚还没很流行。大棚建好后,冬枣树能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人工管理起来也更加方便。”大棚建好后,棚内的枣树相比露天枣树,其枣果产量和品质都有提升,价格也相对较高。后来,政府有了帮扶政策,引导枣农建大棚接“二代”,提升枣果品质,实现枣农增收。

多年的种植经验,让王卫卫和丈夫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只有把枣果品质提升上去,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在保障冬枣产量的基础上,更应把控好枣果品质,真正种植出让人们吃着放心的好冬枣。在平常的管理中,使用有机肥,不用化学农药、人工除草灭虫等各环节都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正是出于对自家的枣果品质有信心,所以在今年的全镇冬枣争霸赛中,王卫卫和丈夫才报了名,结果不出意外,荣获一等奖。而由此,两人也被村民誉为“枣王”。

联合抱团发展,成立家庭农场和枣农一起发家致富

一步步探索一点点积累,15年过去了,现如今的王卫卫和丈夫已经把冬枣园亩数扩展到了近40亩,大棚面积也在逐渐增加,除了现有的二代大棚枣园外,还有13多亩的露天枣树也将在明年初嫁接二代冬枣。此外,两人在镇政府的引导下,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并计划把周边枣农一并吸纳进来,带领他们共同发展增收。

“单打独斗很难取胜,点面结合联合经营,或许能更好地抵御风险和化解危机。从源头上保证冬枣产量和品质后,更应走品牌化、规模化产业道路。”对于冬枣产业的未来发展,两人也是充满了期待。

“国家很重视冬枣产业的发展,我们枣农正是抓住了这个好时机,搭上了冬枣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勤劳致富。”在谈到冬枣产业对他们家的影响时,王卫卫和石清秀不住地提到当地各级政府对枣农实施的好政策,言语间充满了感激。

王卫卫和丈夫创新坚守15年之久的冬枣产业,让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住房生活环境旧貌换新颜,冬枣产业也走在枣农前列,成为新时代枣农的领头雁。

责任编辑:董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