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奉献在南太平洋的滨州力量——专访中国首批援基里巴斯医疗队

  • 2023-01-05 15:41:15
  • 作者:记者 刘飞 张卫建 通讯员 蒋芳芳 报道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今年元旦,一位滨州人成为今年全球首批看到第一缕新年曙光的人之一。

她叫马秋华,是滨医附院老年医学科一名医生,她还有一个身份:中国援助基里巴斯医疗队队员。

基里巴斯在哪?

相信这是很多人在听到这个陌生国度后的第一反应。

这是一个南太平洋岛国,全国人口只有12万,虽然籍籍无名,但基里巴斯是世界上唯一纵跨赤道且横跨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国家。这里,是全球一天最早开始的国家。

这里,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去年,这里迎来了中基复交后中国首批援助基里巴斯医疗队。

令滨州人自豪的是,这支医疗队整建制由滨州人组成,他们分别是来自滨医附院麻醉科医生张勇、急诊科医生孙斌和内科医生马秋华。

肩负重任,身带嘱托,医疗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中国驻基里巴斯大使馆为滨医附院发来感谢信。

元旦前,已先后两次援外医疗的张勇和孙斌已顺利回国,马秋华主动申请延期支援一年,与中国第二批援助基里巴斯医疗队继续执行援外任务。

在远离祖国、亲人的陌生环境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用责任、风险、担当书写着中国人的救死扶伤和大爱无疆,让基里巴斯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支堪称中国医疗援外史上规模最小的医疗队,倾听他们的故事。

出征,南太平洋

中国距离基里巴斯有多远?

也许我们可以从张勇和孙斌的回国之路感受一下。

12月19日,张勇和孙斌搭乘基里巴斯每周仅有的两次航班之一飞往斐济,飞行时间近4个小时;在斐济候机两天,21日飞往新加坡,飞行时间11个多小时;新加坡候机一天,22日飞抵国内深圳机场,飞行时间4个多小时。

19日开始启程,22日晚上达到国内,四天三夜。为什么如此耗时?因为基里巴斯确实有些偏僻。

去年,国家卫健委指派山东省卫健委组建中基复交后首批援助基里巴斯医疗队。按照惯例,省卫健委会根据受援国实际需要在全省选拔医疗队员,但这次,省卫健委将组建援外医疗队的任务交给了滨医附院。

说到医疗援外,张勇和孙斌都不陌生。

“我们医院援外经验丰富,近年来参加过多次外援医疗任务。而我和孙斌在2018年刚参加过中国援助汤加医疗队,积累了援助太平洋岛国的经验。有经验,专业全,去了就能打开局面,我想这是省里将任务交给我们医院的主要原因吧。”张勇说。

上学时是同学,工作后是同事,平时就关系非常融洽的张勇和孙斌开展起工作来,有种“上阵亲兄弟”的感觉。

“再次接到援外任务,心里要比第一次平静了许多,但一出去就是半年,还是对家里有些不放心,照顾孩子们的任务,就基本都落到妻子和老人身上了,而在我出发前,母亲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孙斌说。

相比较张勇和孙斌,马秋华是首次执行援外任务,而且作为一名女性医生,面临的困难相对要更大一些。

“为了更好地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出发之前查找各种资料对基里巴斯做了充分的了解,包括当地的新冠疫情、传染性疾病、常见疾病谱及饮食、环境等各个方面,结合自己新冠抗疫经验准备了防疫药械等各项物资,同时针对自己将要工作的基里巴斯汤格鲁中央医院内科情况,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科普资料,还要加强英语训练。”马秋华说。

抵达,感受震撼

2022年5月底,张勇、孙斌与马秋华跟随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问南太的包机抵达基里巴斯。张勇担任这支医疗队队长,这也是他第二次担任中国援外医疗队队长。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初入基里巴斯,这里的生活条件还是让医疗队员们有些吃惊。

“从首都塔拉瓦机场到入住的隔离酒店,在全国唯一的一条公路上,我们看到了散落在道路两旁的草屋和板房,坐在树下洗衣服的妇女,赤脚追逐嬉闹的孩子……”马秋华说,虽对这里的艰苦条件有过预想,但第一次见到如此景象,还是深感意外。

基里巴斯多属低平的珊瑚岛,土地贫瘠多沙,它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这里多数民众生活条件艰苦,家中没有自来水,主要使用雨水和井水;铁皮和木板搭建的简陋住房十分普遍;大部分地区经济为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食物与日常用品严重依靠进口。

“由于土壤不适合农作物种植,市场上能买到的仅有洋葱、土豆、白菜等几种蔬菜,且都是进口,一棵大白菜折合人民币六七十元。”孙斌说。

医疗队抵达的头一个月,由于首都南塔瓦拉的两台发电机之一发生故障,每天的供电时间只有半天。“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经常停电的日子。”张勇说,但中国人是最能吃苦的,没有咱们吃不了的苦,医疗队来到这里学会的第一件事,是如何使用发电机。

投入,带着使命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使基里巴斯民众的健康状况受到直接影响。

由于卫生条件差,当地腹泻、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多发;基里巴斯民众饮食结构特点,导致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也很常见。门诊上15岁的糖尿病小姑娘,20余岁已出现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小伙子,30余岁已达到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青壮年,除此之外,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如失明、截肢、脑血管并发症等比比皆是……

但与基里巴斯民众医疗健康领域的突出需求形成对照的,是当地同样落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基里巴斯最大的一所公立医院,就是医疗队员所在的汤格鲁中央医院,这里设施简陋、药物缺乏,全院200多名医护人员,仅有54名大夫,只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科、眼科这几个大科室,能够为基里巴斯民众提供的医疗服务较为有限。重病病人必须转诊到斐济、印度等国接受治疗。

奉献,救死扶伤

3名医疗队员的到来,为基里巴斯带来了新的医疗技术。

在汤格鲁中央医院,约80%的手术都是四肢手术和剖宫产手术,对麻醉要求很高。

今年7月,医院接诊了一例9个月大的下肢巨大脓肿患儿,急需手术。但小患者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很明显,按照麻醉指南,需要在感染消失后至少1周才能手术,但患儿全身和局部感染都很严重,手术必须立即进行。

根据患儿的情况和中央医院可供选择的药物,张勇制定采取最小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联合骶管阻滞的特殊方案,避免了气管插管对气道的强烈刺激。最终,手术安全顺利完成。

“四肢手术是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的最佳适应症。过程中病人保持清醒,避免了全麻及腰麻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和术后尿潴留等并发症,超声引导还保证麻醉效果并避免神经损伤。”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创造更好的手术条件,张勇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腘窝部坐骨神经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和颈丛阻滞、骶管阻滞等新技术。

而这些,都是当地麻醉医师从未接触过的麻醉技术。

“没想到还可以用这么简单的技术实现这样安全可靠的麻醉效果。”中央医院麻醉医师蒂塔伊跟张勇学会了骶管阻滞技术,并在2022年9月底的太平洋岛国麻醉年会上做了报告,获得了邻国同行和基里巴斯卫生部医院管理局局长卡比利的赞赏。

融入,赢得尊重

在帮助基里巴斯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中国医疗队还致力于帮助基里巴斯中央医院加强各科室规划和管理,做好学科建设。

医疗队到来之前,中央医院没有专职急诊医生,接诊室甚至设在一间帐篷里,接诊流程不完善,孙斌快速对科室现状进行调研,协助优化科室工作流程,并承担绝大部分清创缝合工作;马秋华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向内科住院医生系统传授查体、穿刺技能,有效弥补了中央医院辅助检查手段有限的问题。

“在接连诊治抢救了数例疑难危重症病例,特别是在一次不借助仪器的情况下,依靠临床基本功熟练地解决了当地医师束手无策的高难度穿刺后,所有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都为我竖起了大拇指,人们目光也由好奇变为赞叹和钦佩。”马秋华说,从那一刻起,感觉自己真正融入到了基里巴斯人民当中去了。

不舍,载誉而归

基里巴斯百姓的热情开朗、待人真诚,让医疗队员们敞开了心扉。

在工作及教学中,医疗队和科室同事成了好朋友,闲暇时几位好友齐聚一起,吹着海风欣赏着落日侃侃而谈。

一起工作的同事也会时常邀请医疗队员参加当地人的聚会。在张勇和孙斌即将离开基里巴斯之际,同事们为他们举办了送别晚会,专门定做了手工缝制他们姓氏的衬衣,还为两位医生送上了代表两国友谊的礼物。

半年相处,相得无间,临近分别,总有不舍。

在即将结束援外医疗任务之时,马秋华接诊了一位14岁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并重度心力衰竭的男孩,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因为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最终男孩因抢救无效死亡。

“现在我仍清晰记得这个14岁的孩子眼神中对生命的渴望。”马秋华说,这也成为她延期支援基里巴斯的原因,每当看到患者充满信任的目光及对生命充满渴望时,我更加坚定继续执行援外医疗的决心。

未来一年,马秋华将与中国第二批援助基里巴斯医疗队继续执行援外任务

谈及自己和孙斌的第二次援外医疗经历,张勇感受颇深,“南太岛国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咱们中国人吃不了的苦。这些苦,换来中基友谊的甜,值得!”

责任编辑:王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