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的民间艺人王运堂--“多少钱买不来庄乡情分”

  • 2017-03-12 12:20:54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近日,在滨城区彭李街道大河社区的一间居民活动室里,一群老年人正忙着吹拉弹唱、不亦乐乎。其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人演奏四种乐器,不禁令人拍手称奇。

这位老人叫王运堂,今年76岁,是彭李街道大河王居委会人。王运堂在这一带小有名气,不仅因为他吹拉弹唱样样都在行,也因为他在庄里庄乡中落下了重情义的好口碑。

“多少钱买不来这个庄乡情分”

1940年出生的王运堂,自11岁就开始学唱京剧,不仅戏唱得好,奏乐更不在话下。这与他多年下乡“做差”有关。初中毕业后,王运堂就跟着民间艺人下乡当吹鼓手。随着技艺的不断进步,他的岗位也从最早的应付简单乐器的“小工”到吹拉弹唱的“全能”,报酬也从一天2元涨到了20元。1958年,他经人介绍到淄博的煤矿做井下工作。四年后,他听家中老人的意见回乡务农。

不管在井下作业还是在田中劳动,王运堂一直没有放弃练习吹拉弹唱,技艺也不断精湛。农村对红白事看得极重,得知王运堂的才能,凡是家中有事的乡亲都请他过去张罗。他有个原则,凡是邻里乡亲有事叫,他都分文不取。那时白事“排三排五”,需要在主家待上三天甚至五天,红事更是啰嗦。遇到农忙时候,想到自家田里的庄稼,王运堂也心急。但无论家里事多紧,庄乡来叫,王运堂从不推脱。

老伴王琴兰说,有一次,夫妻俩正在田里整地准备播种,一个庄乡的电话打来,王运堂撂下铁锨,骑上三轮,急急地走了。到了晚上九点多,才带着家伙事回到家。对此,王琴兰习以为常。她说:“庄里庄乡,谁也有用的着谁的时候,人家找到咱,就是信咱。”

家人的支持,让王运堂到处演出更添动力。三年前,他所在的村大河王与周边大河姚、大河卢等4个村合村并居共同成立了大河新城,街道的大河社区也进驻在此。王运堂的“舞台”更大了。社区的文艺活动很多,需要演出,他随叫随到。除了本人爱帮忙,他还拉起了一个有固定成员20人的社区京剧票友队伍。许多年轻爱好者慕名前来求教,他都欣然施教。自此,社区的居民活动室、市区的文化馆都成为了他们常去的地方。社区的文艺活动、民间的公益演出、邻里乡亲的红白事,凡是找到他的,他有求必应,且分文不取。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王运堂说,他这个从外乡来的上门女婿,乡亲们厚爱相加、友善对待,自己理当报偿。对于他的分文不取,有很多同行不理解,说他傻,但王运堂却说 “多少钱买不来这个庄乡情分”。每每想到十几年前他家中的5间大瓦房硬是靠着庄乡“帮工”盖起来的,70口人盯靠了5天就为了给他盖房,他眼里噙着泪。

“戏剧武场综合台” 他一人奏四乐

“这是铙钹,这是大锣小锣,这是简易鼓,这是挎板,这样一个人就能干四个人的活儿!” 王运堂一般演示一边向笔者介绍。这是他独创的合奏家伙事。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戏剧武场综合台”。

那是在1998年,王运堂正十里八乡地“做差”。那时行走乡间的这些民间艺人很辛苦,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酷暑他们都是户外“作业”。夏天汗水湿透全身,冬天冻手冻脚冻耳朵。但吹拉弹唱一样样样不能少,各种乐器也都得有人负责。王运堂琢磨着,要是一个人能同时操作几种家伙事的话,既省人工又容易合拍。

白天演出的时候想,晚上睡觉也在想,一有思路,他爬起身来就画图。按照画的草图,王运堂开始打架子。焊接东西剩下的三角铁,摩托车上的旧链条,自行车上的旧飞轮……都成了他的材料,再加上乐器,好一阵子忙活,新品出炉。当晚,他就拉着它出去参加演出了,试用效果非常满意。如今这个“综合台”已经用了很多年,架子变成了不锈钢的,但上面的物件都还是老的。

王运堂说,近几年,随着农村文化场所建设的推进,文娱设施逐渐完备,农民文化生活更加活跃,但除了唱流行歌、跳广场舞,形式上还应更丰富。他说:“在农村,戏曲的普及还比不过单纯的歌舞。京剧是国粹,但现在喜欢的多是老年人,过了多少年孩子们谁还会唱京剧,谁还知道京剧?所以我们传唱京剧不光是自娱自乐,也是在传扬戏曲文化。只要身体不倒下,我还会继续教、继续唱、继续演。”

(通讯员 王延芳 夏玉忠)

责任编辑:宋静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