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TOP ARTICLES
发布时间:2019-07-18 08:58:24   34437 作者:通讯员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走进沾化区利国乡吴庙村看到的是,一排排文明新风长廊,一盏盏崭新漂亮的路灯,高标准的硬化绿化道路,设施齐全的健身休闲广场;村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生态林场,还有一排排整齐的养殖大棚,以及棚顶上面闪闪发光的太阳能光伏板……

吴庙村“上光下养”扶贫项目。(资料片)

昔日让人笑话的“洋相村”,村集体连张纸都买不起,记账要用烟卷盒

大家可能想象不出,现在花园式的吴庙村,昔日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盐碱地多、光棍子多、要饭的多”的“三多”村。吴庙村人口不多、面积不大,全村139户、503口人,曾是沾化最落后最贫穷的村。

村子以前叫“吴家庙村”,为了讨个好名堂,1966年改名叫“向阳村”,大伙儿期盼能借着好名字走上发家致富路,可没盼来“向阳”,却出了“洋相”。因为贫穷落后,周边村都叫它“洋相村”,于是1974年后又改回叫“吴庙村”。当时,村集体穷得叮当响,连张纸都买不起,记账要用烟卷盒,群众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村民从1960年开始外出讨饭,一直讨到1998年。

穷则思变。面对贫穷落后局面,吴庙村党支部一班人立志改变落后面貌,立下了不摘贫困帽子不罢休的志向。经过历届班子薪火传承,老书记离任,后备干部当选,各项工作顺利交接,一棒接着一棒干,先是挖沟整地、改造农田,后是修路架桥、建养殖小区,再后来发展光伏项目,历经20余年,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目前,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一块儿累,越累越像一家人,挖沟整地,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

吴庙村以前就是一片盐碱场,没有沟、没有路,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粮食产量低,饭都吃不饱。为改善生产条件,党支部一班人决定先从土地整理上破题。说干就干,1996年春天,合并生产队时,规划每100米为一个台田,进行土地整理。党支部成员带头,党员作出表率,男女老少齐上阵,春夏秋冬不停歇。3年时间,吴庙村硬生生地在一片荒碱地上挖出台田沟11条、1.1万米,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土地整理结束后,规划成方田,重新分配到户,当年就实现了温饱,从此不再有人要饭。

一块儿干,越干群众越富,建设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产业提档升级


统一规划建成养殖小区。

解决温饱之后,村党支部班子又大胆提出,在废弃地上规划建设畜牧养殖小区,把养殖户集中到一块养殖。刚开始,大部分养殖户都不理解,总觉得散养更方便。班子成员带头干起来,率先建起村里第一批养殖小区,并鼓励养殖大户中的党员带头,以经纪人身份,注资入股成立了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不出一年工夫,集中养殖户的收益成了普通养殖户的3倍。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就争相到小区竞标地块,最终建成了可容纳35个规模养殖户的现代化肉羊养殖小区。2018年,肉羊出栏量达到25万只,每户每年可实现纯收入10万元以上。

一块儿闯,越闯天地越宽,依托资源优势,建成了“阳光、绿色银行”


生态万亩林场。

村里收入好,群众不脱贫,何谈大功告成。村党支部一直把贫困户脱贫致富当成村里的头等大事来抓。2016年,依托畜牧养殖小区棚顶资源,采取“党支部+基金+自筹”的方式,联合全乡28个村,整合资金2020万元,探索实施“上光下养”的发展模式。

在养殖小区棚顶安装光伏板,发展光伏产业,创建了“阳光银行”,建成了年收益可达350万元的全市最大的村级分布式2.5MW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收益覆盖全乡所有贫困户和村集体。仅吴庙村,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余万元。

为了破解村集体增收渠道单一问题,该村采取“党支部+补贴+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生态林场项目,建设“绿色银行”,通过粮棉与苗木套种,进一步增加集体和群众的收入。村里按照每亩56棵的标准给农户提供原生白蜡树苗,同时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提供管理、树木交易等服务。苗木5年后销售,所得收入的90%归农户,10%归村集体。1200亩生态林场每年可为群众增收157万元。目前该种植模式在全乡推广。

一块儿跑,越跑生活越美好,厚植民生福祉,打造宜居美丽乡村


村里高标准建设的健身活动广场。

这些年来,吴庙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历届党支部都坚持下来了,就是“倒着跑”:支书往村干部家里跑,村干部往党员家里跑,党员往群众家里跑。这“跑”可不是为了跑选票,而是听听对村里发展的好建议、家里有什么困难。这些年坚持跑下来,跑出了和谐、跑出了发展、跑出了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现在,有地赚钱、有处休闲,邻里关系好了,村风民风也正了。经过几届班子的共同努力,村里彻底告别了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富裕、环境宜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

村庄绿化美化,旧貌换新颜。

责任编辑:杨孟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