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TOP ARTICLES
发布时间:2021-04-12 15:43:16   21187 作者:通讯员 陈芳晓 田钊硕 吴志霄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作为家庭的主心骨,沾化区富源街道小房村村民房同岭履行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职责义务,孝敬父母、照顾伯母、爱护妻子,精心养育子女,让家人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享受着天伦之乐。村民们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侄子、侄媳妇照顾大娘这么多年,亲生孩子也做不到呀!”

房同岭、王琢两人于1990年结婚,结婚前几年,大娘曹英林突发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两年后老伴患病去世,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又常年身体不好,无法照顾母亲。侄子房同岭、侄媳王琢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娘,你不用愁,我们养活你!”这是房同岭、王琢两口子结婚时对曹英林大娘的承诺。话一出口便引起了全村人的议论,“好话谁不会说”,“养一个月、两个月行,养上几年试试?”。在全村人的注视下,两口子用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从结婚一直照顾到现在。

2020年是房同岭夫妻二人照顾大娘曹英林的第30个年头,30个寒暑、30个春秋,30年的每一天,两人都妥善安排好老人的饮食起居,端屎端尿倒水送饭从来毫无怨言,30年从未间断。这一年,曹英林老人去世了,享年90岁。在世时,她的房间总是被两人收拾得干干净净,房间内的花草长得郁郁葱葱,奶粉、核桃露、水果总是在手边放着。冬天的时候,炉子总是烧得旺旺的,还热着老人爱吃的“螃蟹酱”,到了夏天,空调嗡嗡地响着,保证老人房间凉爽舒适。曹英林老人生前爱热闹,农闲时节,丈夫房同岭去劳务市场打零工,妻子王琢做完家务活,就陪着老人唠嗑,把村里的新鲜事讲给老人听,给老人解闷。老人生前爱吃酸的,两口子隔三差五给老人买糖葫芦,老人觉得贵,舍不得吃,二人就买来山楂,拌上糖,给大娘蒸着吃。家里有台老织布机,听说老年人用粗布对身体好,王琢空闲时间就织起了老粗布,织好粗布床单先给老人用上······街坊邻居提起房同岭两口子,总是赞不绝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夫妻二人的言传身教下,房同岭、王琢的两个女儿从小就懂得了要孝顺老人的道理,特别懂事。小女儿房振玉十四岁那年,放学回家正巧看到大奶奶曹英林大便失禁,小小年纪的振玉立刻准备好热水,仔仔细细地给奶奶擦洗一遍,王琢做完饭回屋一看,女儿已经把奶奶的裤子、床单洗干净了。大女儿出嫁后,知道大奶奶爱吃零嘴,每次回娘家都带上大包小包的,一进家门总是先看望大奶奶。

房同岭的父母对自己儿子、儿媳照顾伯母直至伯母去世的行为一直给予大力支持。房同岭、王琢原本与父母住在一起,曹英林自己住在旁边两间小屋里,两口子一天三顿将饭端到伯母炕头。后来,夫妻二人有了一定积蓄,为了更加方便地照顾老人,便与父母商量着把伯母的小屋重新翻盖,经过父母同意,房同岭把伯母的小屋翻盖成五间瓦房,并与她住在一起,父母则住在旁边的老房子里。房同岭总说,自己这些年来能够把伯母照顾好,离不开自己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现在伯母已经逝世,自己会传承孝道,更加悉心照顾自己的父母,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房同岭、王琢悉心照顾伯母,使老人晚年生活无忧,并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种传统美德传承给下一代,实现了家庭和睦、家风淳厚。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全村人,带动了更多村民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成为了“德孝小房”建设的榜样人物,对当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和下一代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孙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