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进景区登上“淘宝会” 苇子灯笼从大集卖到韩国

发布时间:2020-01-24 08:32:36 阅读:19217 作者:记者 刘清春 胡旭阳 通讯员 王军 王美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村里的雪化得慢,北面屋顶上还是一大片的白,行人少的胡同还有掉了色的雪人。

临近年关,但午后的村庄寂静如常,鞋子故意踩在残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进院进屋,好壮观的喜庆扑面而来——屋子不太亮堂,可成百上千的个纸扎灯笼“抱成团”、“摞成串”,红艳艳、明晃晃地招摇,“叽叽喳喳”,像是抢着说话。大红、大绿、大黄、桃红,饱满热烈、喜气洋洋。

往上一瞥,在衣柜顶上,还有几个直径半米的打灯笼,可它们是“不争不抢很安静”。拐进里屋,炉火细细地烧着,手艺人念叨着孙子,贴着玻璃纸。

“刚才有个堡集女的上门要灯笼,她是要批发,可咱没存货,也不敢答应人家做新的。接的单子还没做完呢……还赶集?哪有时间赶集啊!不够卖啊!”惠民县何坊街道张大官村手艺人张洪斌说。

从14岁那年开始,老张做这苇子灯笼手艺干了50年,也赶了50年的大集。今年不走运,他身子栓了一下,腿脚不如以往了,可俩手还是很灵巧。不用赶集了,对他来说是个好事。因为他的东西不愁卖了,省内的买家很多,远在河南、安徽的客户都发来订单,甚至有韩国人上门来买。不光腊月里有活,全年都停不下了。这一年,他做了两千多只灯笼,还有两千多个需要完成、发货。

儿子成了合作社负责人,自家的耕地也流转出去了,可老两口还是忍不住一遍遍地去看,农忙的时候抢着干点活,权当休息了。

“客户为啥要的这么多?他们好像是旅游景区的,一挂就是上千个。今年淘宝会不是在惠民办吗,还要了我一些大灯笼去展示!有个河南的客户不知在哪里看到我的手艺了,可找不着我的电话啊,他就打114,问公安局,问了电话又跑过来下的订单。”老张说。

放在五年前,老张恐怕自己都想不到,“客户、物流、发货、订单、景区、淘宝……”会成为他嘴里的高频词儿。他说的“淘宝会”,指的是惠民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现在老张也知道马云是谁了。

明宣德年间,惠民县就开始编织灯笼,清末为鼎盛,以张大官村一带为主。最多时,这个村里有四五十户人家在干。

这手扎灯笼看似简单,其实流程复杂,很考验手艺。它要经过破苇、泡苇、扎灯、整形、收口、糊纸六道工序才完成。

瞧,拉着家常,一根根苇篾子在指尖上下翻飞,大小、弧度恰到好处。但仔细瞅,你会发现,张洪斌手上皴裂了深深地口子,有不少伤疤。

虽然是老物件,在细节上,张洪斌也注意“赶形势”,在图案增加了不少新花样,比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文明”“和谐”等字眼。

最喜欢灯笼的当然是孩子,在他们眼中,一只只五彩斑斓的灯笼好似一串串跳跃的音符,奏响了他们对春节的美好向往。

五十多年里,商河、过黄河、下邹平,商店、留家、小桑、沾城、下洼、孙家集、龙桑寺这些集市庙会,张洪斌靠着一双腿、一辆自行车就跑遍了。如今,他的苇子灯笼行市是越来越好,也登堂入室成了景区、别墅的好陪衬,张洪斌这样的老艺人也不再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了,他们的院子成了全年生产的基地。但它要退出农村大集的趋势,让我们有些遗憾。

在谁的童年记忆里,都有老艺人挑着这灯笼叫卖的场景。那一根麻绳捆上百只灯笼,如同大磨盘,随解随卖。小孩儿央求大人买回家,插上蜡烛不等元宵就打出来,染红了庄户院的夜。

“哎呦,你灯笼底下着火了!”有人逗趣。小孩儿急忙倒过来看,这下可真着了,春风吹着灯笼火,呼啦啦地响,永远响在你我耳边。灯笼烧完,哭泣的孩子已经不见,剩下明晃晃的月亮在夜空摇曳。这回不去的童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