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县桑落墅镇:一名纪委干部的扶贫情怀

发布时间:2020-09-02 17:38:01 阅读:120558 作者:t需要 张园园 杨鹏宇 李园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8月31日,在桑落墅镇辛店社区干部的带领下,胡家村贫困户胡国华郑重地将一面印制有“一心为民 真情帮扶”的锦旗送到自己的帮扶责任人、惠民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王学民的手中,把心底蕴藏的浓浓感激之情,全都融入这面锦旗。“王学民就是我们的亲人、恩人。”说起对自己的帮助,胡国华不禁红了眼眶,如今恢复视力的他有了更大的梦想,“眼睛能看得见了,最感谢的还是王学民,我就想多干点活,凭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黯淡”了25年的心,如今又填满了暖意。

8月5日,对于桑落墅镇胡家自然村贫困户胡国华来说,是25年来最光明的一天,失明多年的左眼终于恢复0.6的视力。对于惠民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王学民来说,这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

作为县纪委下派的帮扶责任人,王学民对接帮扶桑落墅镇胡家自然村贫困户,胡国华一家是帮扶对象之一。今年40多岁的胡国华,多年前因为意外导致左眼几近失明,在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其80岁的母亲瘫痪在床,没有自理能力,让这个两口之家更是雪上加霜。了解到胡国华的身体和家庭情况,王学民先后与社区、镇民政部门多次了解政策情况,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主动联系县人民医院,得知北京专家即将到院坐诊,随即马不停蹄地跑政策材料、对接医生,并帮交上所有的检查费用,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脱贫路上的困难。

联系好白内障专家,王学民又有了新牵挂,他在日志上记录了各类注意事项,从联系事宜到复查明细,从忧虑担心到诚挚期盼,事无巨细。手术成功后,王学民激动地在扶贫日志中写下:“胡国华给我打电话说手术已经结束了,用了不到十分钟,还有些兴奋地说,手术后的瞬间,自己的眼睛能感觉到光很明亮。我也很是高兴。”

俯下身子真扶贫,他是贫困户“最亲的人”。

自从开展扶贫工作后,王学民就成了贫困户家的常客,每家是什么情况、有什么具体困难、自己能在哪些方面进行帮扶......这些都“刻”在了他的心里。而提及对王学民的印象,“真好”是胡国华对他最朴实的评价。

每当收到恶劣天气的预警信息时,王学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胡国华和他卧床的母亲。在被雨水冲刷的房屋里,胡国华第一时间接到的电话,就是王学民打来的。“有的时候下的雨大了,我就把手机带在身上,不能让他(王学民)担心了。”胡国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第二天王学民就会过来看我和母亲,每次来的时候都带着吃的、用的,比亲人还亲。”

“每户贫困家庭的具体状况、联系方式,王学民都记得非常清楚,每次向我了解政策时都仔仔细细,政策落实上也亲力亲为,恐怕哪里出现疏漏。”桑落墅镇辛店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士光称赞道,正是有了像王学民这样的好干部、好帮扶责任人,才有了桑落墅镇精准帮扶的成效。

扶贫更要扶智,脱贫之路重现“光明”。

“现在脱贫没有‘硬伤’了,思想上的转变也是一大难题。”王学民说,胡国华的身体虽然已无大碍,但比起完全脱贫还有“一段距离”,“今年已经过了大半了,这个时候更要静下心来打一场‘歼灭战’。”

从收拾家庭和院落卫生开始,王学民在“重整”生活环境上给予帮助,又给胡国华解读脱贫政策,制定帮扶计划,把温暖关怀和脱贫信心送到这个小院里。“最多的时候,王学民一周来我家四五趟,不仅帮我收拾院子,还给我讲了养鸡的办法,想着法子让我多挣钱脱贫”,胡国华指着院子里8只羽毛乌黑锃亮的土鸡,回忆被帮扶的点点滴滴。

考虑到胡国华虽然视力不太好,但可以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社区和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个月工资340余元,除转移性收入外,每年再添固定的几千元种植收入,精准扶贫让胡国华的生活大变样。村里有环境清理、宣传发动的需要时,他也主动“报名”回馈乡里,两年的时间,胡国华的脱贫信心和底气增长了不少,这个村民嘴里的“老实人”在王学民的帮扶下,逐渐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脱贫之路也渐渐“光明”。

40公里的春夏秋冬,这是一名纪委干部的扶贫情怀。

从惠民县纪委到桑落墅镇辛店社区胡家自然村,共有40公里,这条历经春暖冬寒的扶贫路,王学民已经走了上百次。

除穷根、奔小康、不返贫,怀着这样的信念,王学民奔走在基层一线,脚上沾着泥土、肩上挑起责任。除了在县纪委的日常工作外,王学民心系着贫困户的吃穿起居,每天忙得像个团团转的陀螺,他用扎根基层、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的作风,把自己融入贫困群众中,将“党的干部”“人民的干部”在帮扶中诠释。

面面锦旗里织绘着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肯定和激励,“绣出”帮扶干部为民情;帮扶日志里记录着这几年来贫困户的变化,也记录着基层扶贫的点点滴滴。扶贫一路走来,王学民都像“老黄牛”一样,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帮了,就要负责到底。”王学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