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TOP ARTICLES
发布时间:2018-11-28 10:35:27   24812 作者:记者 董锋磊 实习记者 王金鄂 通讯员 陈彬 曹玲玲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从痴迷吕剧的小票友到电商“大亨”,从博兴“戏窝子”的戏台子到阿里巴巴的大舞台,博兴湖滨一位农村青年企业家,将自己的爱好融入创业之中,书写了一段传奇奋斗历程。

11月20日,博兴县湖滨镇寨卞村一家农村小院中,五六个陌生面孔,指着一扇画满中国风山水花鸟的屏风,用“蹩脚”的中文,向主人询问着工艺、做工等一系列问题。主人时而用流利的英语,时而用淳朴的博兴话,回答客人提出的问题。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握手言和”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个院落的主人叫张超,院子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工厂。当天,来自美国华盛顿的美籍华人Cliff一行,为了能够亲眼看到张超推出的新款屏风,不远万里专程来到小院,一探究竟。经过一番商讨,Cliff最终决定从张超这里购买200扇最新款屏风,年前交货。一个月之后,张超设计的屏风,将在美国通过网络卖向全世界。

自2014年开始,张超夫妻俩便经营着一家小型的工艺品公司,头脑灵活的他,从一开始就学习电商模式,希望通过阿里巴巴,卖出自己的货。现在,如愿以偿。每年张超从公司卖出去的民族风工艺品就价值近千万。很多慕名而来的商家,指名要张超亲自设计的产品。

张超在介绍自己设计的屏风。

“画入屏风,屏风入画。”这是一位客商对张超作品的评价,每每说起时,张超总会不经意地露出笑容。

“我从小就喜欢这些花鸟啊,字画类的东西,也从小着迷于戏曲文化。”张超讲述自己创作作品的灵感。“我的产品之所以卖的好,就源于我不断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不断出新品。”

张超讲,他对产品的更新可以用“如痴如醉”的状态去形容,每当他脑子中泛滥起一些景象时,他第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些形象融入他的屏风之中。他甚至开玩笑地讲,“睡觉做梦的时候有了灵感,也要第一时间,做出来。”

从水墨山水、花鸟鱼虫,到阡陌田园、风土人情,甚至是戏剧脸谱,都是张超想要通过作品去表现的东西。自2014年以来,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张超推出不同样式、风格的屏风产品就达600余种,平均3天左右就会出一个新品。

“我就是从小喜欢这东西,用咱们自己话说就是‘着迷’。”张超的“着迷”,其实令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甚至是自己家人。

1978年,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张超出生于博兴县寨卞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自从张超懂事开始,就穿梭于戏台子之间。这跟张超有一个“戏曲”家庭也有关——一家走出三个吕剧演员。     

张超化妆之后留影自拍。

成天混迹于“戏台子”的张超,也慢慢地从观众向戏台中心靠近。模仿唱腔,模仿化妆,模仿步法,渐渐地靠近戏台,同时,也引起了家里人的注意。

“那个时候,家里人不希望我唱戏,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他们认为男孩子唱戏是一种‘很没出息’的表现。”张超讲。

在高考那年,报考艺术方向的时候,张超遇到了最强烈的“抵抗”,虽然已经有资格去上一所国内知名戏曲名校,但因为家人不认可“唱戏”的前景,张超不得不选择退学。

纵然如此,家人也没能阻拦住张超对戏曲的热爱。下学打工的他,有了零花钱,又跟同村好友搞起了“戏班子”。由于“戏班子”不以营利为目的,都是爱好为先,几年间,张超将打工挣来的20余万资金都用于购买各种道具。以至于,农村出身的他到了28岁,依然没有对象,被村里人人纷纷称作“傻子”。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张超对于戏曲的热爱。后来,也由于这份执着与痴迷,张超有幸拜山东吕剧名家董家岭为师,专程学习吕剧。

“老师收我为徒时,就因为一个原因: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唱戏。”张超说。

与戏曲文化同出一脉的书画文化,在“戏窝子”村也同样流行。习得戏文的张超,也在学戏,化妆之时,渐渐地对书画产生兴趣。

“我从初中开始,出黑板报就是主力。”张超说,自幼学戏对他后来发展学习画画创作工艺品影响深远。

那些幕布背景、脸谱、妆容,在张超看来就是戏曲的另一种画风,他在画作的时候,也是表达自己的戏曲梦想。热爱,痴迷,执着,那些因戏而生的情,像一笔一划铺在脸上的粉黛,也刺激着张超脑海中源源不断蹦出的灵感。

“想当初含羞带怒离张家,现如今乔装打扮试素花。她若是依然执拗不愿嫁,我只好一刀两断舍弃她……”一曲《姊妹易嫁》小生唱腔张超张口就来,音清神足,韵味悠长。

张超最后说,他因戏曲爱好而致富,也会用自己的作品,更好地传递中华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董锋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