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两会特刊】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 练就“十八般武艺” 全面建设研学产合作创新特色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19-02-24 09:42:20  星期日
  • 7479
  • 记者 韩俊亮 葛肇敏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成立55周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市级科研院所,经过近20年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区域性、综合性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院所,这就全国,甚至国际而言都颇为罕见。在历经三次全国性的科技体制改革之后,如今的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已经拥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品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创新平台,成为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技术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科研与推广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领办创办了滨州国家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了“四新促四化”的新六产模式示范园区,闯出了一条研学产一体化与人才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路。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练就‘十八般武艺’既是我们院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一个员工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我们全面建设研学产合作创新特色研究院的关键抓手和突破口。”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沈志强研究员向我们道出了发展的秘诀。而他口中的“十八般武艺”,便是连续四年深入实施的“五引五促五创一降一补一增”转型升级活动,积极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提升服务科学发展大局的能力,为现代畜牧业及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沈志强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55年薪火相传,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为全国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合作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创建于1963年,曾隶属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厅。1984年下放变更为山东省惠民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2005年更名为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2009年5月,吉林大学兽医博士、硕士学位教学科研基地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该院成立,标志着该院研学产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1998年—2003年是转变观念,穷则思变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求生存阶段;2004年—2006年是解放思想,追赶超越的科技产业化建设谋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是明确方向,创新实干的研学产合作创新,人才科技产业一体化的又好又快超越发展阶段,从现在看,我们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 沈志强说。

历经55年的科研实践与积累,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研机构逐步健全。目前该院的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了山东乃至全国畜牧兽医发展主要领域,设有人兽共患病、兽医生物制品、动物保健品、动物医学、动物营养、动物生产与环境控制、食品科技与安全七个研究室,还设有畜禽用蜂胶疫苗研究开发推广中心、鲁北兽医诊断中心、滨州市畜禽良种繁育研究中心等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机构。形成了以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竞争前技术研究、公益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区域性非营利性公益科研机构,承担着国内外各类科研开发项目。

与此同时,该院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优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作为一个地方区域科研院所,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和科技服务工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千万家。在布氏杆菌病防制、绿色安全疫苗研究、动物疫病防治与动物保健品研究等领域,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尤其是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在国内外发表1500多篇论文,取得16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100多项专利,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90多人次,大学生1500多人,研制出70余种疫苗产品,100多种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产品;为全国提供了防治各种疫病的优质疫苗和兽药产品,成果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新型职业养殖人员20多万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创新机制外引内培,建设全市“人才高地”

2018年10月11日-16日,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疫苗与传染病组织——国际疫苗中心所长、首席执行官安德鲁应邀前来开展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无论在什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未衰退。尤其是要建设一流的科研平台,更需要吸引留住领军人才,不断培养骨干人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研究院按照“引人才,争项目,建平台,出成果,育团队,增实力,促合作,谋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实施人才高地强院工程,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团队日益强大,锻造出了滨州的人才“小高地”,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聚集效应。

在沈志强看来,“引进人才是引进技术的最好载体。”该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骨干人才,重奖突贡人才”的人才理念,坚持用宏伟事业凝聚人才、用平台载体成就人才、用赛马机制激励人才、用诚挚的感情留住人才,营造了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创新文化环境,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一支勇于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人才群体。

在具体实践中,研究院创建领军人才引领创新发展模式,凝聚和培育骨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通过引进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及专家团队,为研究院及滨州创新能力的提升、人才队伍培养、国内外合作交流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保障。先后引进国内外交流合作专家500余人次,其中50多位被聘为该院客座研究员,形成了国内外领军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团队,研究院不仅“请进来”,也坚持“走出去”,共派出7批访问学者,分赴美、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一流实验室进行了为期半年至2年的学习深造,短期访问交流成为常态。由此奠定了研究院与国外多个领域长期合作交流的基础,也使人才有机地融入到了国际一流团队。

目前,人才高地强院工程已经初见成效。全院58名在职员工中,专业技术人员55人;其中研究员6名、副研究员2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有国外学习经历的1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0多人。拥有全国人大代表1人,万人计划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3人等。以1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泰山学者为核心,探索建立了“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载体+创新项目+创新机制”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模式,形成了领军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可喜局面。

其中,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何诚、李孟华团队的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了省重点攻关项目ORT灭活疫苗的研制并通过专家验收,正在准备申报临床试验。研究院承担的中日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也按计划取得了可喜进展,并完成了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绵羊重要遗传资源基因的挖掘与利用项目,通过高通量芯片筛选技术,挖掘到了一批重要遗传资源基因,为洼地绵羊的选育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成为滨州国际交流“窗口”

2015年4月10日-12日,中英禽病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典礼暨中英禽病最新研究进展研讨会在该院隆重举行。

多年来,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坚持开放合作办院,积极建设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利用国际资源,推进科技创新、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工作。

“我们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等10余个国家的著名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中以家禽疫苗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英禽病国际研究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经过山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另外,与英国Pirbright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国际疫苗中心、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及南非自由州大学等均签署了合作协议书。”沈志强介绍。除此之外,研究院与巴基斯坦、蒙古、埃及、南非等国家大学、科研机构或公司建立起新的研学产合作创新关系,为该院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挖掘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强了发展活力。

通过深入推进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也助推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形成了对外合作交流新优势。不仅争取到了国际合作项目资金,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其中,争取到了中英、中加两个“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项目,已到位经费170万元,英国Pirbright研究所VERU教授、姚永秀博士、穆尼尔博士和英国利物浦大学戛纳博士等已按计划多次来院开展科研工作。中英禽病国际合作中心获国际合作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支持,获资助经费100万元。2019年1月,加拿大国际疫苗中心苏黎世院士团队4人也应邀到院开展交流合作工作。

而在主动“走出去”的过程中,视野得到了开阔,也拓宽、丰富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2018年,研究院2名省派访问学者在美国阿肯色大学、英国pirbright研究所学成归来,2名博士先后接力赴英国pirbright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在深圳十六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山东第十届海洽会上,该院签订了10余项合作意向,5名专家到院交流合作。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作为组织单位之一,在上海举办了第四届中英禽病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参与组织举办了第二届世界绵羊大会,搭建的国际交流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院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研究院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技术成果向国外转移。帮助绿都生物完成了部分禽用疫苗在非洲部分国家、越南的注册销售,与巴基斯坦的交流合作也更加深入,一批疫病与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盒正在试用中。绿都疫苗等产品在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过程中,得到诸多国家的好评,极大提高了研究院及滨州的知名度。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担当作为,研学产合作闯新路

2018年3月23日,该院科技人员赴邹平开展志愿者科技服务活动 。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国内成千上万科研院所探讨、实践“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途径,并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而聚焦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的崛起之道,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其独特的创新发展模式被中央组织部遴选收入《新发展理念案例选》一书中,是山东省科研院所中惟一的入选单位。

在沈志强看来,“科学技术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了应用,一种技术只有根植于市场需求,才更有生命力;只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才更有价值。”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院于2004年领办创建了滨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综合园区——山东绿都生物工程高科技园,以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沈志强探索完善了“研究院领办,企业化运作,研学产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总结形成了“知识技术化—-技术产业化—产业财富化—财富知识化”的循环知识技术经济理论,成为该院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的理论指针,实现了该院科技创新工作提升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双轮驱动,互补共赢的可喜局面,研学产一体化与人才科技产业一体化成为园区的创新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也是我省少有的集人才链-创新链-中试链-产业化链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受到了国内外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近20年的科学发展证明:全面建设研学产合作创新特色研究院是符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精神,符合该院实际的独特发展之道。沈志强说,下一步,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持续全面建设研学产合作创新研究院,申请建立“四不像”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加盟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

所谓“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作为产学研资的连接通道,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产业、体制等领域表现抢眼,在当下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史,而我们山东省今年才刚开始出台政策,威海、临沂等地市已先期出台政策行动了。我们希望能乘上改革的东风,开启发展的新篇章。”沈志强说。

练就“十八般武艺”,奋进新时代,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018年8月3日,圆满完成了惠民县动物防疫技能培训班培训工作。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强自主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018年,研究院继续深入实施“五引五促五创一降一补一增”转型升级活动。这项活动被沈志强形象地比喻成“十八般武艺”,这“十八般武艺”是密不外传的。但是,为了助力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市“双招双引”工作精神,沈志强慷慨地首次向记者透露其“十八般武艺”的秘密:就是“引人才促创新、引资金促发展、引技术促升级、引项目促合作、引资源促转型”,讲究团队的创意、创造、创新、创业、创富能力,实现降成本、补短板、增效益。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移转化,积极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此外,研究院领办的滨州国家科技示范园区也加快了向“新六产”转型的进度。充分发挥平台、人才等资源优势,加大了技术创新、推广、服务、培训的力度,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滨州市千亿级畜牧水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研究院建立并成功入选山东省农业厅牛、羊、生猪、家禽、特种经济动物五大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各创新团队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对各县区的指导和技术培训,深入生产市场一线,帮助解决难点、痛点、堵点、焦点问题。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100—150场,培训各类科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次以上,全方位服务现代畜牧业建设,赢得了地方政府与同行业的普遍好评。

研究院坚持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为己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千万家。立足于本职,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和农村。研究院专家深入基层服务600余人次,带动业务人员向全国30多个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00多个、配套技术20多种。延伸畜禽科技“110”服务热线功能,已完成科技与信息咨询1万余次,现场疫病诊断1000余次,帮助养殖业避免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

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创建滨州自主创新示范园区

2016年2月20日至21日,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何诚教授、李孟华研究员来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开展科研工作,标志着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工作全面启动。

2019年,是研究院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研究院将继续按照“引人才,争项目,建平台,出成果,育团队,增实力,促合作,谋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我们将深入实施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进一步凝聚起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高端创新资源,聚集一批国内外一流水平、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引进有国际视野和国内外资源丰富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等。”沈志强说,同时,结合省、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服务团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与科技服务。

除此之外,研究院还将重点加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持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整合各类经费资源,加大仪器设备更新经费投入,加快改善科研创新条件,提高科研创新质量与效率。进一步加强国际合和与交流,借助山东及滨州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在人才与技术引进、海外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提升国际合作新成效与影响力。

“今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市‘双招双引’工作要求,深入实施‘五引五促五创一降一补一增’转型升级活动,继续引进国内外专家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项目,突破一批技术难关,落地一批成熟工艺技术。”沈志强说,“以此来全面推进科技、产业、企业、产品、市场创新,以创新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将研究院及领办的绿都生物工程高科技园创建成滨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自主创新示范园区。”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