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科技创新赋能滨州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2020-05-23 19:55:18  星期六
  • 记者 李淑霞 通讯员 杨雪瑞 孙宇峰
  •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2019年以来,全市上下以“创新之策”为引领,将创新驱动发展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蹈厉奋发、砥砺前行,积极搭建高端平台,引进优质资源,培育融合创新生态,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创新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为滨州高质量发展精准赋能。

建设示范载体,打造科创高地,“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推进

秀丽秦皇河畔,长江四路、五路之间,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正拔地而起,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它,就是被作为支撑滨州未来发展创新源动力、转型主引擎的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

2019年9月,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开工建设。一期工程主要以“八大中心”和部分研发建筑为主要内容,预计投资23亿元。伴随主体建筑如火如荼的施工,同步开展的“八大中心”装饰装修方案也已基本定稿。施工结束后将在第一时间启动装饰装修工作,届时将具备承接2020年世界高端铝业峰会的基本条件。按照“边建设、边招商、边运营”的总体要求,作为渤海先研院建设牵头部门的市科技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外出考察对接230余人次,接待来滨考察洽谈600余人次,目前拟入驻机构达106家。

2019年8月31日,魏桥创业集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省委书记刘家义见证签约。三方合作共建魏桥国科研究院项目,打造铝业、纺织“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了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握指成拳、深度合作”。伴随渤海科创城和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建设顺利推进,渤海科技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滨州分校区谋划破题,我市“一城两院八校”平台格局正加速崛起。

以省政府提出实施“渤海科创中心”标志性重大工程为契机,我市将按照“一城两院八校”布局,全力提速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建设,打造区域性科创高地和引领性产业标杆。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陈展布展、招商入驻、宣传推介等工作,出台招商运营政策,确保首批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上半年签约、年底前入驻。魏桥国科研究院以7大研发中心为平台,加快推进产业转化、中试项目落地,配套建设智能制造、金属材料等特色园区,积极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同时,探索魏桥国科大“研究院+专业系+产业园”一体化科创模式,开办“科技大讲堂”,以“科创指南”引导和推动10个科研项目就近落地、及时转化。

聚焦十强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展开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布局

聚焦“5+5”十强产业,滨州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聚力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布局,积极搭建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不断提升科技人才合作层次和深度,实现了创新资源、要素空前聚合,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速,海内外高端人才系统性引进。

我市组团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现场签订合作意向4项,对接国内高校16家、人力资源机构67家,发放科技人才需求203项。深化中科院与我市的科技合作,成立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滨州分中心和铝谷中心。“滨州中心”可对接中科院104个专业院所创新资源,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向滨州转移转化,形成联合研发、协同创新的院地合作新格局。举办2019年高层次外国专家齐鲁行——渤海英才•科创滨州暨“一带一路”科教融合发展对接活动,围绕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学院等签署8项合作协议,项目正逐步落地,成功迈出国际化招商、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发展的坚实一步。此外,在德国、加拿大建设海外引才工作站,组织成立滨州市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为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开辟新通道。经省政府批准,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牵头建设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整合全市铝产业创新要素,带动铝产业上下游50余家企业“抱团出海”,打造全省示范样板。

立足破解制约我市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市将在创新要素集聚上攻坚突破,在创新平台建设上纵深推进,增强创新供给。坚持刚柔并济的引才策略,加快组建“一带一路”国际学院,建设3家以上海外引才工作站,打造滨州国际人才超市,持续壮大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队伍。挖掘“十强”产业比较优势,突出京、津、沪、深,有针对性承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引进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或企业3家以上,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200项以上。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滨州分院,组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家以上,加快融入全省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办法措施,实现新型研发机构县市区全覆盖;围绕“5+5”十强产业,积极构建“1+10+N”开放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全年培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加速集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计划,聚焦优势产业,梯次培育新增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30家以上;支持高新区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及早完成科技部现场考察,实现创建国家高新区目标。

营造创新生态,强化通融创新,精准发力培强创新主体

企业是创新创造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营造创新生态,把企业活力激发出来。

市科技局强化通融创新,培强创新主体,积极搭建“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出台《滨州市全面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全市落实产学研合作协议400余项。成立产学研招商工作专班,用好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金字招牌”,积极走出去、请进来,聚焦大院大所、高等院校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双向匹配,落地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实现到位资金5.8495亿元。山东火炬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滨州设立渤海技术市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设立赛迪研究院山东分院滨州中心,与北京九次方大数据中心共建“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加速器”。通过导入优质创新资源,实施100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行动,2019年新增市级创新平台46家,新建院士工作站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7家。

下一步,我市将实施政策激励、科教融合和高企培育“三大工程”,在创新主体培强上精准发力。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科学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冲刺全省中游方阵。全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18.5亿元、增长30%以上。围绕技术成果应用转化,支持企业与市内外高校广泛合作,建立动态项目库,推荐财政资金股权投资项目10个以上。聚焦汽车轻量化、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与省科技厅联合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4项,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10项,实现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库一平台”建设,针对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需求细化扶持措施,实现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达到200家以上。

完善政策体系,激发潜能,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创新创业潜能、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

我市坚持顶层设计与政策落地相结合,今年以来,先后印发《滨州市全面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办法(试行)》《滨州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滨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备案管理办法》等,逐步构建和完善始于研、终于用,“政产学研金服用”同台唱戏、紧密结合的创新政策体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2019年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我市创新资源指数和创新环境指数进入全省前六位。

2020年,市科技局将积极建设“硬核”科技队伍、实施服务流程再造、深化“问需问计问策”活动,实现创新服务质效全面提升。搭建科技服务智慧平台,组建涵盖十强产业的500名科技智库和专家库,科学编制滨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强化公共科技服务供给,继续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工作,出台《滨州市创新券使用管理办法》,探索扩大创新券支持补助范围,通过加大政府激励等方式,降低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激发创新潜能,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滨州市创建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市、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市、区)活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化危为机赢得长远发展新优势

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市科技局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业务工作谋划推进,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为企业提供精准、便利化服务,促进各类研发活动开展,减轻疫情对各类创新主体的生产经营影响。

为全面了解企业现状,做到精准施策、高效服务,市科技局自2月初开始,对全市1039家企业展开线上需求问卷调查。针对问卷调查反馈的问题和企业提出的需求,对共性需求研究系统解决方案,对个性化需求“点对点”因企施策,确保跟踪到底、解决到位。2月16日,市科技局印发《关于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围绕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流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平稳发展、激励科技人才投身疫情防控四个方面,出台16条支持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服务科技创新的务实举措。

疫情防控时期,线下大规模培训因人员聚集而增加感染风险,而当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众多企业在申报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为破解这一困境,市科技局积极探索开设“云端”课堂,精准把握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套餐”。自3月5日至31日,全市累计1169家企业、3500余人次,接受了五期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线上直播培训。

市科技局还积极引导各类创新平台按照要求做好疫情期间开放共享工作,为科技型企业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提供科研平台支撑。2月27日,在全面细致摸底基础上,全市166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级各类科技研发平台面向社会公开,为全市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此次公开的研发平台80%以上已进入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平台,通过该平台开展的相关检验、检测、分析,仪器设备供应方和使用方可按政策规定享受创新券补贴。

一项项精准科技服务、政策红利、务实举措发力,为企业应对疫情、复工复产添薪助火,在创新之路上健康发展,坚定信心、拥抱春天!

西王特钢深化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正在打造高端轴承钢新材料保障基地,打破该产品国外技术垄断,带动山东轴承产业的升级换代。愉悦家纺旗下的山东如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针对疫情防控重大需求,对高舒适性病毒病菌阻隔材料及防护用品进行攻关,生产的阻隔材料及产品技术指标超过医用外科口罩标准,研发的高舒适性病菌阻隔防护服攻克了现有防护服透湿透气性差等世界难题……

疫情冲击之下,“危”中有“机”。新科技、新产业加速孕育,凸显了科创转型的重要性,也成为滨州化危为机、赢得长远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之举、必由之路。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主动创新求变、蓄势发展的滨州,正以新发展理念统领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全面“起势”、正在“成势”的良好态势。打造创新高地、集聚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发展。面向未来,创新必定是引领滨州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富强滨州”建设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杨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