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社出品
党媒平台

凤凰网专访 | 京博控股集团:“N1N”搭起产教融合新桥梁,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 2022-09-28 15:13:52
  • 来源:京博控股集团
  •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

    写在前面-

  现如今,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助力社会经济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京博控股集团”或“京博”)聚焦人才培养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京博控股集团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创造性地提出“N1N”模式,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需求。

  “N1N”模式嫁接起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发展桥梁,促进学校、老师、学生、企业、员工在“教学相长”的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无缝精准对接,为企业乃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破解产教融合“和而不深”难题

  京博N1N发展历程

  回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京博走出了一条校企一家、产教融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1995年首次提出“校企一家”的发展理念,到2017年提出“1520工程”,京博在产教融合探索实践的路上持续深化校企多维度合作。

  2019年,京博提出建设“京博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旨在让企业的产业平台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实训基地和科研转化基地,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这也标志着京博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上形成了一种新模式——“N1N”模式。

  何为“N1N”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顶天的N、京博的产业平台和立地的N。京博N1N融创院副院长王雪说到:“第一个N是顶天的N,成为N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1个平台是京博产业平台;第二个N是立地的N,促进社会N个产业共融、共创、共享、共赢!”

  从人才招引到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从科研与共育平台搭建到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建设、从推进校企合作“1520”工程到京博N1N校企融创体系建设,不难看出,京博N1N校企联融发展体系日臻完善成熟。

  去年,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首批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京博控股集团名列其中。京博“N1N”模式成为推动人才培养和科研转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接受凤凰访问专访时,王雪说,截止目前,京博搭建了15大类190多个学训场景,已承接上百所高校7000余名师生在京博N1N完成了学训。

  凭借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方面的有效探索,去年,京博以第一名成绩获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优秀单位;京博“N1N”模式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是全国12家入选企业之一;京博“N1N”模式被写入国家人社部首部《中国培训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

  这既是对京博产教融合模式的充分肯定和期待,更会让京博在融创的道路上走得愈发坚定。

  涵养产业人才“蓄水池”

  打通学校育人到产业需求最后一公里

  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堵点和痛点之一就是高素质人才缺乏。

  京博N1N融创院副院长刘振学介绍,通过联融N个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走进京博,为科技创新带来诸多智力资源、科研资源及社会资源。在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突破上,京博已有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攻克“卡脖子”难题 。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张清杰院士也曾提到,京博“N1N”模式开辟了先河,只要坚持做下去,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产教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中国海洋大学老师陆金仁说,京博“N1N”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与丰富的实践资源,锻炼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打通了从学校育人到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东南大学研一学生邵振宇在京博N1N平台上体会到了学校学习与企业学训间的不同——学校重认知教育,企业重实践教育。已经在京博学训了近一个月的他颇有感触地说:“学校的实验设备远不能和企业的生产设施相比,提供了实践平台的京博控股集团让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成长,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京博N1N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让课堂从教学走向教育,这也让外界更清晰地看到京博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

  汇聚协同育人“新动能”

  积极推动高校学科专业与山东“十强”产业精准对接

  京博控股集团聚焦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围绕“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提高协同育人质量。

  京博N1N融创院常务副院长马有田提到,截止目前,京博与高校合作共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5项,每年与高校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2000多人,有力地弥补了行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缺口。作为一家兴于山东、长于山东的企业,京博“N1N”模式把产业需求侧和高校人才、科研的供给侧进行了有效衔接,积极推动高校学科专业与山东“十强”产业精准对接,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

  京博“N1N”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踏准了时代的节拍,更好地服务了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京博控股集团的持续探索为产教融合赋能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接下来,京博“N1N”模式将深度结合山东乃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方位推进产教融合,汇聚新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新动能。未来,京博“N1N”模式势必会擘画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往期回顾

  是新朋友吗?点击下方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责任编辑:丁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