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
- 【扒着门缝看历史】(168)清朝一桩离奇惊悚的刑事大案
- 【扒着门缝看历史】(167)大使将军王若杰
- 【扒着门缝看历史】(166)他冒着大雪骑行50多里上门给病人看病
- 【扒着门缝看历史】(165)马伯庸笔下唐赛儿“跌落神坛”化身“土味哲学家”
- 【扒着门缝看历史】(164)1946年至1951年,博兴县二区寨高乡人口净增888人
- 【扒着门缝看历史】(163)济南战役中,渤海区部队有八百子弟兵壮烈牺牲
- 【扒着门缝看历史】(162)渤海纵队这312名烈士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
- 【扒着门缝看历史】(161)听顾春先生说中华民族形成独特文化的原因
- 【扒着门缝看历史】(160)《博兴通史》的序值得读三遍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9)特等功臣郭凤藻上版《大众日报》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8)北海银行是组建“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行之一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7)这家银行能存粮食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6)要读懂地方志赋役册会算术还不够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5)光交正税是不可能的,此外又有很多“此外又有”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4)惠民曾建启圣祠,供奉的人物可堪比文天祥颜真卿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3)官家的马不好养,谁养谁破产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2)明朝正德皇帝专门下过一道敕令安排滨州的工作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1)明时无棣煊赫的“五王庄”清初为何遭受四重打击
- 【扒着门缝看历史】(150)才华掩不住啊,苏轼连写格式化公文都这么有水平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9)滨州环保事业何时正式起步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8)民国时期黄河三角洲沿海荒地如何分配的?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7)“驴打滚”“大加一”“上打利” 扒一扒旧时民间借贷的操作手法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6)临近灭亡的敌人更疯狂——三合寺惨案回眸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5)清末民国时期滨州哪个县钱庄银号最多?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4)透过土地政策看共产党为何能赢得农民衷心拥护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3)240万 抗战胜利前夕渤海区人口总数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2)从“两头牛”到“两只鸡蛋”——“法币”为何越来越不值钱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1)参加中共七大的渤海区代表有多少
- 【扒着门缝看历史】(140)滨州境内有多少同盟会员
- 【扒着门缝看历史】(139)清河区党组织是在七七事变后迅速发展壮大的
独家策划 更多>>>
-
【百年党史 滨州英杰】“一门忠烈”赵家连 保家卫国心向党
在邹平市青阳镇东窝陀村,有这样一个农民家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家人先后有8人参加革命,6人壮烈牺牲,其中5人被追认为烈士,当地人称其“一门五烈士”。这个家庭,就是赵承舜一家。赵承舜,字绍九,因见多识广,性...
-
【百年党史·滨州英杰】“铁打英雄”刘竹溪:28块弹片见证对党的忠诚
他从抗战中走来,征战十几载,四度负伤,屡建功勋,一生心系百姓,扶危济贫,逝世后骨灰中有28块弹片。人称“铁打英雄”。刘竹溪,原名刘庆濂。1920年5月出生于北京,1922年随父亲刘树勋回祖籍山东省滨县定居。他年少时就对贫...
-
【百年党史·滨州英杰】党的忠诚战士景晓村:永远与渤海区人民在一起
景晓村,1938年1月1日参加了由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不久,任鲁东南特委书记兼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政委。1939年5月12日,踏上了清河区的土地,任中共清河区特委书记。当时清河区“以胶济路南山区为...
-
【百年党史·滨州英杰】渤海区党委书记王卓如:发动群众集中财力物力支援华东战场
王卓如(原名王立仁),1911年生出于河北省濮阳县(今河南省内黄县)六村乡后化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是冀鲁边抗日根据最困难的时期,大部分根据地已变为游击区,形势极其严峻。时任冀鲁豫区党委秘书长的王卓如...
-
【百年党史·滨州英杰】刘胡兰式的烈士吴洪英:严守秘密慷慨赴死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是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的亲笔题词。题词高度赞扬了刘胡兰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在滨州市惠民县,也有一位刘胡兰式的巾帼英烈,她就是吴洪英烈士。吴洪英是惠民县何坊乡王家湾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