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着门缝看历史
- 【扒着门缝看历史】(137)打仗生产两不误,渤海军区1944年生产节约工作总结
- 【扒着门缝看历史】(136)司令员种蓖麻,政委用稿费买鸡仔,渤海军区领导生产与节约计划就这么“土”
- 【扒着门缝看历史】(135)咸丰帝师杜受田为何执意亲赴黄河赈灾
- 【扒着门缝看历史】(134)从朱自牧的诗歌想见金朝时滨州一带文化发达
- 【扒着门缝看历史】(133)住在山柳杜时的钱正英“可盐可甜”圈粉无数
- 【扒着门缝看历史】(132)从冰天雪地到春暖花开,游百川千里走黄河
- 【扒着门缝看历史】(131)钱正英与山柳杜的黄河情缘
- 【扒着门缝看历史】(130)“姑娘局长”钱正英骑着白马来治黄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9)清末滨州境内寺院道观知多少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8)滨州历史上出过六名状元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7)从《诗经》中窥探古代滨州一带民风民俗民歌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6)能帮着官府破案,传说明朝时滨州城隍神有求必应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5)杀虎刘村叫了几百年,到底是谁杀的虎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4)明朝时,滨州在册的官员有多少?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3)宋朝时,黄河水势有雅称,一个比一个有诗意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2)赵匡胤看中卫融哪一点,不杀他反而重用他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1)先棣州、陷棣州、北旧州都是棣州,唐朝时有三位皇子被封为棣州王
- 【扒着门缝看历史】(120)先棣州、陷棣州,变来变去的滨州境内古棣州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9)千年前黄河逼着棣州城搬迁,才有了今日的惠民城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8)44年前蒲台县城被淹,却留下了一个人间奇迹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7)一篇可以当历史看的小说:齐东县城灌水记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6)写的啥,吴峋的《治河疏》竟能把老乡游百川的治河方案Pass掉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5)“命运多舛”的蒲台县城如今已埋身水底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4)黄河底下长眠着一座齐东县城,繁盛时号称“小济南”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3)清末常驻滨州境内的治河勇夫有多少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2)清末常驻滨州境内的治河官员有多少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1)滨州与黄河“似曾相识燕归来”
- 【扒着门缝看历史】(110)滨州与黄河“万水千山总是情”
- 【扒着门缝看历史】(109)滨州与黄河曾经“千年等一会”
- 【扒着门缝看历史】(108)滨州与黄河的缘分始于两千年前
独家策划 更多>>>
-
【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年】耿沛芳:踏着改革开放的足迹一路成长
我出生于1980年,虽然我不知道改革开放前是什么样子,但我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过程,也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可以说我是踏着改革开放的足迹长大的。我上小学的时候,应该是1987年左右。我们村有一所小学,一间教室,一间办公...
-
打渔张引黄灌区渠首为何不在打渔张
打渔张引黄闸始建于1956年,是黄河下游最早的引黄水闸之一,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点项目,为山东省重点工程。该闸的修建,是黄河变“害河”为“利河”的一次成功尝试,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博兴、广饶、垦利等县上百万亩的...
-
【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曹同章:“请进来走出去” 滨州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共滨州地委、行署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了扩大开放的许多改革举措。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除调查研究,规划设计...
-
【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李树坤:老家的水井“下岗”了
“叮铃铃……”“家里通上自来水了,还安装了电话……”听得出,电话那边,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那是2000年中秋节的一天,母亲的那个电话至今在我脑海里萦绕,难以忘却。村里通上自来水后,全村人都像过年一样高兴,特别是那些经历...
-
【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刘宝德:参与筹办首届阳信梨花会,探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华夏大地,国门打开为经济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舞台。阳信鸭梨就借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实现了快速发展,闻名海内外。(刘宝德与滨州学院学生交流)日前,笔者采访到了原阳信县文化局副局长、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