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成就企业家梦想”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同志等介绍服务企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劳建刚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曙光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高连强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
张占铎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劳建刚介绍,2022年,滨州市市场监管局牢固树立“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创新发挥职能作用,成效明显。
知识产权工作方面。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在全省率先制定《贯彻落实〈山东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实施意见》,2022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16件、居全省第8位;高价值专利1506件,同比增长61.5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1.49个百分点。服务平台持续构筑,获批国家专利局济南代办处滨州工作站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滨州受理窗口,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员实践点3处;设立省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工作站11家、市级知识产权指导站9家。滨城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博兴经济开发区”入选首批国家专利导航服务基地。项目带动作用明显,2022年争取省专利导航项目3项、省专利转移转化项目4项,获省专利奖2项、山东新高赛奖1项,争取省以上知识产权无偿资金985万元,拨付市级知识产权专项经费987万元。转化运用成效显著,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13笔,完成融资43.04亿元、居全省第2位。
标准化工作方面。聚焦重点领域,输出“滨州模式”,新增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11项;5项国家级试点、4项省级试点分别通过国家和省考核评估;国家和省级试点数量列全省第4位。聚焦重点产业,着力打造“技术创新+标准转化+产业实现”的生态系统,对标达标工作连续三年在全国185个城市中居第4位;新立项国际标准2项;制定发布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88项,同比增长22%;团体标准118项,同比增长227%。聚焦要素创新,在全省率先出台全域标准化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将标准融入“八个品质”建设各领域、全过程;为35个标准化重点项目落实市级标准化补贴470万元;“滨州标准云”公共服务平台的90余万项国内外标准资源,全部面向市域企业免费开放。
质量发展工作方面。企业品牌培育成效显著,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9家企业上榜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16家企业荣登“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品牌价值达815.55亿元,较2021年增加302.07亿元,同比增长58%;10家制造业和4家服务业企业获得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新增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一处,20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重点行业品牌价值榜单。质量发展能力持续强化,创新打造“滨智享”NQI服务平台,拥有国家级中心2个、省级中心5个,共享实验室11个、设备630余台套,注册企业300余家。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318项,市检验检测中心入选2022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2023年,滨州市市场监管局秉承“成就企业家梦想就是成就滨州发展”理念,强创新发展动能支撑,全面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抓政策落实,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知识产权扶持政策,抓好助企惠企政策落实力度,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抓平台建设,发挥现有知识产权平台作用,为市内企业提供相应的知识产权服务;加大与上级业务部门合作,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抓项目实施,加大知识产权融资力度,争取更多省以上项目落地滨州。抓部门合作,发挥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调推进全市知识产权重大战略实施,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评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
二是强化标准化创新引领。在服务绿色发展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聚焦“双碳”战略和绿色发展,支持头部企业牵头组建标准创新共同体,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标准,推动更多的国际、国家标准融入“滨州元素”;年内力争实现国际、国家、行业和高层次团体标准100项以上。在推动全域标准化建设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立足服务重点战略和重要部署,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标准化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重要标准计划集成式落地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年内力争实现新增和完成各类标准化试点项目20项以上。在完善标准化支撑体系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努力实现对标达标工作持续保持在全国前列,“滨州标准云”标准资源达到95万项以上,建设一批新型标准研发平台,推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标准转化和产业实现。
三是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提升质量创新能力,依托铝产业集群,加大科技研发创新,推动设立“国家级铝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巩固质量基础效能,完善“滨智享”服务平台,推广应用设备共享,优化配置全市“一站式”服务网络。筑牢质量安全防线,统筹运用缺陷召回、监督抽检、专项整治等手段,进一步完善执法后续延伸服务新模式,持续加大重点领域、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守牢质量安全底线。
答记者问
大众日报记者:
近年来滨州市持续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请问滨州市的知识产权助企惠企政策都有哪些?
高曙光:滨州市知识产权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创造、运用和保护3个方面。
一、知识产权创造方面,重点对海外专利授权、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和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群进行资助。其中,对国外授权专利每个国家每件最高资助3万元,同一发明创造在多个国家获得专利权的最多资助5个国家。对新增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每件商标一次性奖励1万元。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群奖补,按照培育5件、10件、15件发明专利且战略新兴产业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不低于80%三个档次,分别给予10、20、30万元奖补。
二、知识产权运用方面,重点扶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专利导航和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其中,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按贷款合同签订日上月一年期贷款市场利率(LPR)的60%进行补助,同一家企业每年度最高贴息不超过30万元;专利导航项目补助,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的50%给予企业补助,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30%,县区财政补助70%。对获得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的,每家分别一次性奖励 20万元、10万元。
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重点奖补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中,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单位,每家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每家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每家一次性奖励20万元。
滨州日报记者:
对于企业来说,标准的制定权就意味着行业的话语权,请问市场监管部门在服务和推动企业参与高层次标准制定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打算?
高连强:市场话语权的强弱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或排名,更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领先性。而标准决定了创新的技术路径和创新成果的市场推广权,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夺标准制定权,抢占话语权,争夺新一轮行业发展制高点。
作为政府部门,市市场监管局主要通过企业、平台和政策三个方面,聚力打造标准化创新发展支撑体系,服务和推动企业参与高层次标准制定。
一是培育优势企业。紧紧围绕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开展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库,梯次、分类支持和服务企业标准化建设。
二是搭建高层次平台。推动滨州市高端铝、特种钢、家纺纺织等优势产业分别与“国字号”的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立起长期合作机制,依托龙头企业、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组建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形成产业化、贯通型的标准创新共同体,加快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并将标准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实现技术创新、标准转化、产业实现一体化发展。同时,注重标准资源供给,将“滨州标准云”公共服务平台90余万项国际和国内标准,全部免费向我市企业开放,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提供标准资源、信息支持。
三是推动政策落实。2022年,落实市级标准化奖补资金470万元,近年来累计落实市级奖补资金1800余万元。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研究制定新的标准化财政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对优势企业参与高层次标准化活动的激励、支持。
山东电视台记者:
近两年政府对企业争创质量品牌的支持力度很大,请介绍一下2023年的质量品牌方面的惠企政策是否还延续?
张占铎:近几年,滨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企业质量和品牌的重视程度。自2019年始,市财政每年设立2000万元市级品牌培育专项资金,将“实施品牌培育专项行动”纳入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政策反哺,持续强化政策供给,在现有条件下做到质量提升方面的政策应出尽出、应出早出,聚焦制造业、服务业、质量基础设施,将创新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截止目前,共兑付各类质量品牌市级奖补资金近4千万元,奖补政策惠及大中小微企业。滨州市先后印发《滨州市品牌培育市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助推“好品山东”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配套文件予以保障,明确奖励政策范围和兑付程序。
2023年将继续延续奖补政策,奖补涵盖企业获得的品牌、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方法和科学管理手段、开展质量提升等36大项45小项,其中对“省级质量强县”奖励100万元、“好品山东”奖励10万,奖励资金实施“一网通办”免审即享。兼顾质量提升取得的成果,激发企业创品牌和追求卓越品质的热情,促进品牌高端化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