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滨州银保监分局负责同志等介绍全市金融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姜凌红 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
张 凯 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
陈宝卫 中国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刘寿章 滨州银保监分局二级调研员
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姜凌红介绍,滨州市金融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15.66亿元,同比增长13.5%,列全省第4位。全年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达到9.5%以上,金融业贡献税收占全市总税收的比重达到4.6%;全市存贷款突飞猛进,2022年末存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358.19亿元,较年初增长591.15亿元,增幅15.69%、列全省第2位;贷款余额3475.50亿元,较年初增长407.93亿元,增幅13.30%、列全省第6位;存贷款增幅创近五年来最高水平。2022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14.06亿元,保险密度达到2852元/人。全市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筑巢引凤激活市场,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中信银行、齐鲁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威海市商业银行、华夏人寿、天安人寿等金融机构相继落户滨州。全市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分别达到35家、6家、48家。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典当行全部实现县域全覆盖,地方金融组织实现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市场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全市服务“三农”手段进一步增强,助农取款服务点实现乡镇全覆盖,为4807个村开展整村授信,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形成了面向城镇、农村、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的多维金融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优化环境服务经济,金融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滨州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滨州市铝产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滨州市扶持现代金融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强化金融担当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市金融系统积极应对,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二条政策,其中滨州市设立中小企业应对疫情金融稳定基金的做法被人民日报刊登推广。全市大力实施“企业增信行动”,健全贷款风险资金池、地方金融稳定资金、政府性融资担保、央行资金助力等增信机制,开展首贷培植、无还本续贷、供应链融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银税互动”、“银关保”等创新业务,有效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不断提高。2022年末,全市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497.91亿元,较年初增长22.85%,高于全市同期贷款增速9.55个百分点。
重视诚信擦亮品牌,金融生态环境全面优化。近年来,市政府先后与农发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2家省级金融机构,围绕乡村振兴、绿色金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滨州市先后组织召开12届银企合作促进会、六届资本对接大会,省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近百家金融机构到会洽谈,累计到位签约资金1.6万亿元。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不断健全,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设金融安全区的意见》《滨州市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管理办法(试行)》《滨州市加快不良贷款处置攻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顶格推进,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2021年全市不良贷款压降率位居全省首位,2022年末全市不良贷款率降至1.45%。我们持续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专项行动,实施“约谈-黑名单-依法打击”三步走策略,司法震慑作用有效发挥,社会信用环境不断优化。防范处置非法集资等工作扎实有效,在社会综合治理考核中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为维护滨州金融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抢抓机遇推进上市,直接融资水平大幅提升。深入落实“六动并举”上市战略,持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机制,相继出台《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提高我市企业上市奖补标准的通知》《滨州市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大上市推进力度,将上市奖补额度提高至全省最高标准1500万元。建立“滨州市企业上市挂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优化上市服务,大力实施企业上市“种子计划”、推进资本市场“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培育上市“金种子”企业57家,“银种子”企业111家。截至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3家,累计募集资金总额721亿元,其中:三元生物在深交所创业板鸣钟上市,创新新材登陆上交所主板,三元生物的上市实现了创业板“破零”,首发募集资金36.86亿元、首发募资规模列创业板历史第九位、全省创业板历史融资规模第一位。与此同时,积极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改制,实现12家企业“新三板”挂牌,150家企业登陆股权交易市场,进一步通过资本市场打开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持之以恒深化改革,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强化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市、县两级分别成立地方金融监管服务部门,与人民银行、银保监分局形成良好协同互动工作机制。组建全市金融系统党建金联盟,以党建统领金融发展,深化金融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全市7家农信社全面完成银行化改革,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位于全省前列,地方金融组织实现规范发展,创新实施“3511”工程,建成滨州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白名单”“政府增信”“黑名单”三类企业名单,围绕信用建设,构建起金融服务企业新模式。探索推进供应链融资“1+N”、“金融辅导”、“金融管家”工作模式,8条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滨州市率先实现县区金融管家试点全覆盖”被省委深改办《改革督察报告》中点名肯定,“滨州市创新‘金融管家’服务模式,助推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被省委深改办《山东改革专报》(第82期)专版刊登并上报中央改革办。我们制定出台《关于设立科技支行工作的意见》,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贷款成本高等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山东滨州:科技金融赋能“绿色智城”发展》被新华社《高管信息》刊发。积极推广社区银行、金融超市、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等基层服务模式,让金融机构、金融网点遍布群众身边,全市金融服务的普惠度、覆盖面和渗透率不断提高。
答记者问
滨州日报记者:
经济兴则金融兴,金融活则经济活。滨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如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张凯:2022年,滨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紧紧围绕滨州市委、市政府“1+11868”工作体系,锚定“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目标要求,一手抓金融要素供给,一手抓精准服务创新,促进了金融精准赋能实体经济。
一、踔厉奋发担当作为强保障。携手全市金融机构解放思想、勇担使命,积极践行“在知爱建”,制定出台《关于强化金融担当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十二条措施》等政策包,汇总形成《滨州市“滨融易”系列金融产品汇编》,组织开展市级银行机构“三比一提升”活动,落实《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三色”监测评价办法》,以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发银行信贷投放和资产管理内生动力,实施“四包五盯”工作法,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班子成员带头包县区、包机构、包企业、包项目,盯贷款、盯普惠金融、盯企业上市挂牌、盯不良压降、盯政府平台融资,协调解决信贷投放困难问题,推动银行贷款“早投放、快投放、大投放”。2022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4358.19亿元,较年初增加591.15亿元,增长15.69%,列全省第2位;全市各项贷款余额3475.50亿元,较年初增加407.93亿元,增长13.30%,列全省第6位;存贷款总量增幅列全省第一位,创近五年来最高水平。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到9.5%以上,创历史新高。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优化,滨州已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先投放的优选之地。
二、强力推进“六动并举”促上市。扎实推动“资本赋能产业强市”战略,全面落实滨州市委市政府“企业上市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实施《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六动并举”,推进资本市场“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建成省内第一家企业上市服务平台“滨州上市通”,抓政策、抓梯队、抓服务,上下同欲,合力共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上市步伐。2022年,三元生物成功上市,创业板实现“破零”,创新新材登陆上交所主板,鸿星科技、北方创信在新三板挂牌,京阳科技完成上市申报,恒嘉高纯、益丰新材料、金盛海洋、长寿花食品、京博农化5家企业正在辅导,全市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53.78亿元,有力支持了产业发展。
三、创新驱动精准实效抓普惠。深入推动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运营改革,创新设立科技支行,实施产融中心“四走进”金融精准惠企活动,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清单,组织开展政策性银行宣讲会、普惠金融千户行、银企精准对接会等活动56场次,开展普惠金融服务“集中突破行动”,“六个一批”工程成效突出。2022年末,全市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497.91亿元,较年初增长22.85%,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9.55个百分点。
四、笃行不怠久久为功降不良。成立滨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金融稳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做好金融发展与安全。开展不良贷款处置攻坚行动,配合开展“打逃债”专项行动,推动不良贷款持续压降。2022年末,全市不良率降至1.45%,降幅位居全省第3位。“金安网”全面建成,金融风险防范、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全方位、立体化深入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进万家”“七进”宣传活动,践行为民情怀,守牢金融安全底线,区域整体信用水平稳步提升。
五、创新突破精准服务增活力。创新金融管家服务模式,打造金融管家“1+3”工作机制,推出“五单”工作方法,助企纾困集中行动辅导企业知晓率达到100%,累计结对辅导企业2615家,为435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157.32亿元,中小微企业信贷获得感明显增强。“滨州市率先实现县区金融管家试点全覆盖”被省委改革办《改革督察报告》中点名肯定,8条经验在全省发文推广,金融管家典型案例被省委改革办《山东改革专报》(第82期)专版刊登,并报中央深改办。
今年,市金融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1+838”工作格局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按照“1+12361”工作思路,实施“谋篇布局、改革创新、资本赋能”3大战略,“优化信贷结构、强化增信赋能、加快企业上市、优化金融生态”4大攻坚,打好“加大信贷投放”等9项重点工作组合拳,为中国式现代化“滨州篇章”提供强大支撑,做出更大金融贡献。
齐鲁晚报记者:
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肩负着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能否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滨州市中心支行在结合滨州实际,履行基层央行职责,引领金融业改革发展,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不断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绩?
陈宝卫:近年来,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坚决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加快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金融管理服务水平,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主要体现在四个大的方面:
一、持续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一是全市存贷款规模大幅提升。十年来,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585亿元,撬动全市贷款先后跨过两个千亿级门槛,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是十年前的2.6倍和2.4倍,分别达4358.2亿元和3475.5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围绕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十年来,全市企业贷款余额翻番,达到2237.9亿元;通过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累计1656.3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达340亿元,较4年前有统计数据以来增长了11倍。三是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进一步增强。聚焦民营、小微、涉农金融服务需求,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达716.4亿元和1895.25亿元,较10年前增加了407.9亿元和719.75亿元。
二、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改革创新效能不断释放
一是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利率市场化调节金融资源配置作用持续发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持续释放。十年来,滨州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由7.85%下降至4.45%,年均下降0.31个百分点。二是基础金融服务更加普惠高效。持续提升支付服务体验,2022年累计处理资金往来近1900万笔,清算资金6.8万亿元;企业账户开户许可取消以来,累计为8.9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便捷开户。高效履行经理国库职责,2013年以来,全市国库共办理各级预算收支业务1.4万亿元,税款入库、预算支出电子化均达99%以上。不断优化现金服务,十年间累计向金融机构投放发行基金1243.6亿元,回笼926.8亿元。不断强化征信供给,全市建立征信报告查询网点25家,是10年前的3.5倍,自助查询机达到28台,单月最高查询量近2万笔。
三、推进构建金融安全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扎实推进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建设。落地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全面启用存款保险标识,聚焦“打早打小”实施早期纠正。配合做好农信社深化改革,协同各方推进辖区法人银行补充资本、处置不良资产,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二是从严推进整治金融乱象。构建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全链条协作机制,十年来累计协助调查交易流水逾百亿元,移送可疑线索50余份,推动8宗洗钱案宣判。全方位加强银警协作,今年以来,累计堵截可疑开户并移送线索379次,协助破获5起银行卡买卖案件,坚决斩断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条。三是完善构建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起以“两会两中心”为载体、集“投诉—调解—裁断”全功能的一站式金融纠纷解决机制。机制建立以来,累计受理投诉810件,组织调解983件,涉案金额14.67亿元,切实维护了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
四、推动涉外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支持涉外经济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便利。2022年,全市国际收支规模达209.2亿美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十年来,累计服务企业资本金跨境流动24.8亿美元,实现跨境融资615.46亿美元,为52家企业提供外债签约登记服务超200次。先后取消货物贸易逐笔核销和服务贸易事前审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分别是10年前的2倍和3倍。260多家企业享受直接投资外汇登记便捷服务,6家跨国公司获得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资格,运营资金规模超660亿美元,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二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企业增至200多家,业务覆盖境外52个国家和地区,较10年前分别增加了160多家企业和40个国家。今年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332.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6%,创历史新高。
下一步,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将紧密结合滨州实际,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持续引导全市信贷规模稳定增长,以高质量金融管理服务促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经济导报记者:
近年来,滨州市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障作用不断增强,请问滨州市保险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绩?
刘寿章:滨州银保监分局积极引领辖区保险业坚持 “保险回归保障”本源,在医疗、交通、农业、工业等领域持续扩大保险范围,不断增加保险险种,有效提高保障水平,积极助力企业转型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全市保险业整体保持了健康稳定、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为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推进人身险稳步转型,服务民生能力持续增强
滨州银保监分局围绕丰富产品供给、规范业务经营、加强乱象整治力度等方面,开展“强基降量”专项行动、人身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试点等工作,以强监管推动人身险行业规范化发展。1-12月份,人身险业实现本年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91.58亿元,同比增长3.13%,本年累计赔付支出17.57亿元。持续优化大病保险政策,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覆盖365.42万城乡居民及职工,1-12月份累计支付赔款2.37亿元。全面推广城市定制型普惠医疗保险“滨州医惠保”业务,自2021年上线至今,累计支付赔款4782万元,2023年产品新增医保范围外自付费用保障,最高医疗保障提高至260万元,累计参保人数已达70万人;深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异地居住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全市职工长期护理累计享受待遇人数达3800余人,累计支付长期护理费9300余万元,有效减轻了重度失能、失智人员的家庭护理负担。积极参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目前我市已有85%以上的寿险公司推出养老年金保险相关产品。
二、深化车险综合改革,“增保、提质、降价”改革目标逐步实现
滨州银保监分局持续强化车险市场监管,对重点公司和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采取车险市场秩序测算打分、召开整顿工作会议等监管措施,持续整纠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车险市场。严厉打击车险领域保险欺诈行为,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车险骗保工作,成功拒赔三起金额在百万以上的车险骗保赔案;积极与交警部门对接,对辖内8条高风险路段进行交通出行环境优化,有效降低出险率;联合市中院开展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指导保险行业协会每月固定时间接受法院部门安排的专项调解,加强无争议部分先行赔付和小额程序适用,减少司法资源占用和降低维权成本。车险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日趋完善,保险费率降低、保障额度提高、保险责任扩展、上下浮动范围加大,进一步让利消费者,截至12月末,滨州辖区车险综合赔付率76.99%,同比下降6.06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20.02%,同比下降2.19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97.01%,同比下降8.26个百分点。
三、加快农险高质量发展,“扩面、增品、提标”成果不断巩固
滨州银保监分局将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规范承保理赔管理、提高承保覆盖面、创新地方特色险种等方面加强监管引领,推动辖区保险机构不断提升保险保障水平。截至12月末,农业保险本年累计原保费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45.88%,赔付支出2.26亿元,同比增长26.83%。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由3家增加到8家,开展险种由4个增加到26个,小麦、玉米主粮投保率由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保额大幅提高,从农险种植作物“保成本”逐步发展到“保收入”,棉花价格“保险+期货”、玉米收入“保险+期货”、生猪期货保险实现从无到有,形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辅,保障主要农产品为主、补充部分特色农产品为辅的农险保障体系,在推动“三农”稳定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农民收入和支农惠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推动重点行业责任险覆盖,保险“社会稳定器”功能日益显现
滨州分局着力推进责任险对安全生产、高新技术等领域的支持与保障,运用保险机制推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为城市安全文明建设助力。截至12月末,责任险本年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6.25%,累计赔付支出1.42亿元,同比增长18.22%。责任险分类险种从10余个发展到70余个,既覆盖传统的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也紧扣企业和民生需求,发展了民生灾害保险、医责险、首台(套)保险等,各类责任险在生产、生活领域提供风险保障,承担社会责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补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