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12月5日,记者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专场)获悉:全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职能定位,积极担当作为,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治理,聚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我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高水平保护。
市自然自然规划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唐全答记者问
坚守生态红线,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敏感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85.34平方千米(含海防)。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94.38平方千米,海域生态保护红线690.96平方千米。最大限度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影响,实现一条红线管生态。
实施系统治理,聚力提升生态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持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拓展绿化空间,实施全长94公里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建成白龙湾等7处休闲游憩空间,建成省级森林乡镇8个、森林村居90个,去年11月,我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组织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019年以来),治理修复废弃、关停矿山21处,治理面积2400亩。优化湿地保护空间布局,加强贝壳堤、小开河、麻大湖、黄河岛等重点区域湿地保护修复,着力构筑“一核、两带、两区、多廊、多点”的湿地保护修复格局。
强化监督管理,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构建“林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林长制绩效评价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组织开展“绿盾”“清风”“北归守护”等执法专项行动,坚决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好。建立“人防+技防”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效防范森林火灾、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未出现重大自然灾害。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解决了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等问题,为依法保护和规范管理打下基础。出台了《滨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开展小微湿地保护行动,严格监督管理,确保湿地不出现非法流失和占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栖息地保护修复等多种方式,有效保护了50%以上的野生动物种群和80%以上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滨州鸟类记录数量逐步增加,由2020年的269种,增加到现在320种,占全省鸟类总种数的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