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走在前、挑大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提升文化品质专场。介绍我市全面提升文化品质工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 周卫华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我市锚定“文化品质更好”,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孙子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吕剧文化等资源优势,深化拓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自信更坚定、文化含量更充盈、文化味道更独特,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硬支撑”。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冷兴邦,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苏洪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玉鑫,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佟华丽,共同向大家介绍我市全面提升文化品质工作成效,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
发布人:冷兴邦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1+1188”发展格局,深化拓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全面提升文化品质,为品质滨州建设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基础、更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充盈的文化力量。下面,就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聚力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持续开展“理论”学起来、“理”应讲起来、“研究”深起来主题宣传行动,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一是在理论学习上下功夫。坚持以上率下,开展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5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784次;编印《滨州市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推荐书目手册》,并及时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提供理论学习用书。二是在理论宣讲上下功夫。擦亮“理响四季”理论宣讲品牌,开展“中国梦·新气象·新作为”百姓宣讲、“理响四季”等各类宣讲活动6800余场,受众26万余人次。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组织举办省委宣讲团报告会、全市宣讲动员会,广泛开展领导干部带头讲、宣讲团集中讲、系统领域分众讲等宣讲活动2200余场次,推动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理论宣讲工作案例《“三张清单”:唱响“滨滨有理”好声音》被中国政研会评为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我市在全省“中国梦·新气象·新作为”百姓宣讲暨微视频宣讲大赛决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是在理论阐释上下功夫。组织召开全市理论工作座谈会、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广泛开展“学思想话改革”主题征文活动。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党委政府决策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研滨州”专项课题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深化社科普及,举办系列社会科学普及活动1500余场,7项活动入选全省百场特色宣讲。
二、聚力壮大主流舆论。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凝心聚力建设品质滨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做强正面宣传。打造“滨声嘹亮”宣传品牌,策划推出“企业成功背后的文化力量”“品牌背后的故事”等系列主题宣传,组织媒体和相关部门开展新闻策划会30余次,邀请中央、省级媒体,开展“走进孙子故里 品味品质滨州”全国主流媒体滨州行、“行走先行区、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聚力三大战役、走进项目现场”、“千里山海共潮生——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广电融媒体采访行”等主题采访活动,推出一系列爆款稿件,在中央、省级媒体发稿8100余篇。二是做实国际传播。着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快打造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开展“孙子故里 品质滨州”香港行活动,在国内外发表作品近40篇。举办“法国文化之旅”等友城文化交流活动26次,投放外宣品9800余件,开展友校、友企对接交流67次。立足“视听山东”“文化山东”“走读山东”,开展文化交流项目41个、“感知滨州”体验活动26次,制作优秀短视频作品392个。举办“在知爱建—听·见滨州”首届城市宣传短视频大赛,不断提升“孙子故里 品质滨州”的知名度、影响力。三是做优媒体融合。积极探索“数据+政媒融合”模式,将“品质滨州”客户端打造成一站式智慧城市服务平台。今年以来,“品质滨州”客户端发稿4.05万篇,累计访问量 4.85亿次,不断提升我市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聚力推进文化“两创”。深入挖掘滨州孙子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齐文化、吕剧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两创”新高地。一是擦亮文化品牌。深耕“孙子文化”品牌,举办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实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验为特色的青少年国防教育研学项目,打造孙子故园、中国孙子兵法城、孙武不夜城等文旅融合项目,全方位提升孙子文化影响力。二是打造文艺精品。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长篇小说《老渤海》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大型纪录片《伏生》上线播出,京剧新编历史剧《孙武》完成首演,小戏《小庙一夜》获得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扶持,沾化渔鼓戏《今夕何夕》成为首部参加国际实验戏剧节的山东剧目并开展巡演,大型吕剧《长调悠悠》正在创排中。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闭幕式在滨州举办,大型现代吕剧《烈烈渤海红》、渔鼓戏《煮海》获得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奖”。全国美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全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两个国家级活动永久落户滨州。三是深化文化惠民。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黄河大集”“黄河文化艺术季”等文化惠民活动1万余场次。举办胡集书会、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滨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体验感、获得感。开展2024齐鲁书香节暨第二届“书香传承 慧读滨州”等读书活动,加快建设63处城市书房、乡村书房、智能书柜,擦亮“书香滨州”品牌。四是发展文化产业。举办第二届中国·滨州传统工艺大会和首届“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创新设计大赛,打造“山东手造·滨州精品”区域公共品牌和展示体验中心。深化文旅融合,加速构建文旅产业新发展格局,高标准举办2024滨州市旅游发展大会,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行动,不断擦亮滨州文化旅游品牌。
四、聚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群众“幸福感”,涵养城市“精气神”。一是打好“组合牌”。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统筹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康养示范城市、国家体育公园城市建设,让广大市民享受更有质感的生活。加快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打造儿童友好街道、学校、图书馆等儿童友好空间;实施“青年优驿”“青年优徕”“青年优购”项目,建设“青年会客厅”14处,青年发展友好型街区6处、“青年驿站”10个;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资金扶持力度,设置养老服务类公益性岗位1163个。滨州市无棣县阳光养护院老年护理团队获评中国“最美医生”团队。二是打好“文明牌”。全力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月、“海誓山盟 兴逢有你”缘定七夕集体婚礼等系列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尚。我市移风易俗题材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在山东省2024年“新时代 新生活 新农村”主题电影公益放映现场观摩活动放映。三是打好“示范牌”。开展“典型”树起来主题宣传行动,加强先进典型培育选树。截至目前,共评选市级最美人物1030人;入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省级道德模范22人、市级道德模范340人;入选中国好人40人、山东好人452人、滨州好人658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工作主线,聚焦实现“文化品质更好”,持续深化拓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上持续用力,为加快建设品质滨州贡献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智慧力量。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近两年,我市文艺界如何助力提升文化品质的,有哪些突出成效?
发布人:苏洪德
近两年,市文联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文化品质更好,持续推动深化改革、创作出版文艺精品、做优做强文艺品牌,以品质文艺助力品质之城。
一是持续推动深化改革,打通服务群众最末端。因地制宜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所属17个市级文艺家协会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建立91个乡镇文联,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文联全市覆盖,获全省文联基层组织建设优秀单位。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完善县级文艺之家功能,探索艺术乡建融入社区治理、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沾化区以12个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原创歌曲整体上报的“沾化旋律”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阳信县启动“文艺书记”试点,“选派文艺书记、激活幸福密码”做法受到人民网、大众网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沾化区借助小戏小剧等文艺力量,以文化人、推动移风易俗。
二是创作出版文艺精品,丰富滨州故事作品库。创作推出长篇小说《老渤海》、长篇报告文学《渤海魂》两部红色巨作,《老渤海》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首批重点项目和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渤海魂》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策划,在山东文艺广播电台持续播出,全景式展现了渤海革命老区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系统塑造了革命先烈英勇伟大的光辉形象。举办两届中国·滨州黄河文化散文季,出版发行散文集《大河归处》《血脉之河的上游》,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声乐作品《村长外号叫“老邪”》、中国画《黄河谣》、记录类组照《零接触》等7部作品获山东省文艺最高奖“泰山文艺奖”,历史最佳。首部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获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三项大奖,剧本《一念》《飞烟迷案》分别获第36届田汉戏剧奖二等奖和“戏剧中国”2022年度戏曲类最佳剧本。渔鼓戏《煮海》入选第二批“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山东快书《兵法颂》、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两个作品入选省文联首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数量位列全省各地市第一名,《今夕何夕》还是山东省唯一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项目。
三是做优做强品牌活动,擦亮滨州城市文化名片。经过积极争取,主办承办省级以上品牌文艺活动29个。其中,全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全国美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两个国家级品牌活动永久落户滨州,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省农民戏剧展演月、山东省小品新作大赛、山东省少儿曲艺展演三个活动均连续两届在滨州举办,广大居民家门口看省赛国展正在成为日常,有力带动提升了滨州城市形象。积极开展文化对外交流,在尼泊尔国家旅游局举办“尼泊尔/山东(滨州)摄影文化周”,在北京等驻外招商机构举办了“品质滨州”摄影展,向国内外宣传展示品质滨州发展成果。广泛开展“文心向党·艺润滨州”文艺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直接服务群众百万人次。连续两年举办“文联陪您过大年”优秀文艺作品网络展播,阅读量超1800万,列全省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要求,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深入聚焦聚力文化品质更好目标,深刻把握深化改革方向,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不断发挥“两个优势”,努力举办更多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培育更多文艺人才、打造更多文艺精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黄河记者: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文化“两创”,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吗?
发布人:杨玉鑫
近年来,滨州市紧扣“文化品质更好”这一目标,立足孙子故里、吕剧之乡的靓丽名片,坚持守正传承、创新发展,植根传统文化沃土,文化“两创”绽放蓬勃动力。
一、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坚持以精品剧目奉献人民,近两年来,先后创作大型优秀剧目5部、小戏作品十余部,吕剧《烈烈渤海红》获泰山文艺奖,戏曲电影《枣乡喜事》获三项国家级大奖,剧本《一念》获第36届田汉戏剧奖,2部小戏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部小戏入选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省文旅厅点赞表扬。今年以来,我市新编历史京剧《孙武》、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大型现代渔鼓戏《煮海》成功首演,少数民族题材吕剧《长调悠悠》启动创排,《回马枪》《黎明前夜》等一批精品小戏立上舞台。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我市吕剧《烈烈渤海红》、渔鼓戏《煮海》双双斩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奖”,演员张明霞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演员”,东路梆子小戏《除夕夜》获评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创造我市在历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最好成绩。
二、文艺环境更加优渥。强化改革赋能,整合市级三大国有文艺院团创新成立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为全省首例、全国首创,为其他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儿童剧《九色鹿》、吕剧《李二嫂改嫁》等剧目在全国保利院线巡演70余场,实现营收200余万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2024年,孙子文化主题儿童剧《小虎滨滨历险记》在全国保利院线巡演20场,进一步拓宽“院团+院线”的市场化发展路径。强化人才保障,王新生入选“省戏曲名家工作室”,臧宝荣获“戏剧中国”2023年度人物荣誉称号。拓宽院校合作、以才引才渠道,先后从中国戏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文艺院校引入专业人才35人。在全省中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参赛人数、获奖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强化平台支撑,成功承办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及闭幕式,省内7部优秀剧目在滨州3家剧场展演,为全省文艺创作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推动滨州文艺事业和文化品质迈上新的台阶。
三、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村晚”活动整体成势,阳信县水落坡镇祥和新村村晚入选2024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自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开展4年来,滨州市连续4年13场“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5场“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打造了群众家门口的全国“村晚”品牌。成功承办“歌唱祖国”2024山东省群众合唱展演,滨州市群星合唱团荣获全省群众合唱展演一等奖第一名;阳信鼓书院作为全省3个代表团队之一参加全国“百团汇演”;东路梆子小戏《除夕夜》获评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作品;配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群星合唱团参加全省双拥主题歌咏比赛,获一等奖第一名。
四、文物保护扎实有效。近年来,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新公布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杨家盐业遗址群列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专项规划,丁公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龙华寺考古遗址公园获省级立项。“十三五”以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稳居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出台国有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实施意见,“先考古、后出让”稳步推进,“四化”保护经验推报中央改革办,在中国旅游报刊登推广。2024年,全力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阳信县入选全省文物普查试点县(全省共7个)。
五、非遗传承亮点纷呈。连续四年实施“唱响吕剧”工程,建成开放吕剧起源馆、(中国)吕剧博物馆,建设吕剧基因数据库,数字化记录吕剧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打造全国吕剧文化的“百科全书”。博兴县吕剧扽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获评“全国先进文艺院团”。两年来,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19人,评选市级非遗传承人49人。依托“非遗进校园”活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习教育的探索实践”案例获评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沾化渔鼓戏‘一部小戏走全国’品牌战略”案例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两项案例获评首批山东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沾化渔鼓戏“三合三化三融入”非遗进校园传承体系建设实践案例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惠民县胡集镇获评省文化生态名镇,无棣县“打造非遗街区”工作获评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省级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胡集书会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综合体完成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在滨州大地生生不息、焕发时代风采。
滨州日报记者:请问市社科联在“全面提升文化品质”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发布人:佟华丽
市社科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市“1+1188”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研究”深起来主题宣传行动,全面提升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科普及工作质效。
一、深化文化研究阐发,写好理论“文章”
把握新形势下社科研究新趋势新需求,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一是加强理论研究阐释。在社科规划课题和成果评选中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两创’”等研究专项,引导社科工作者深入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2024年度社科规划课题立项390项,第33届市社科优秀成果推出优秀成果216项,获奖成果在政治站位、理论创新、服务发展、社会影响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二是提升社科智库服务。实施“智库能力提升行动”,建成“社科数据中心”,课题、成果、专家库申报审核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2023年以来,全市5所高校市厅级以上社科类课题和核心期刊分别发表431项、86篇,较上年增长42%、27%,1个社科研究团队入选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另有3个研究团队正在公示中,全市学术研究向深向实。三是促进高层次学术交流。用好中国社科院调研基地和山东社科院“一院两基地”,借助高端人才团队开展孙子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专题调研;邀请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女子学院等多名专家开展“社科专家走基层”5场;代表山东省在第六届全国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上作典型发言,宣传推介我市在传承发展黄河文化上的经验做法。
二、强化实践应用探索,答好品质“答卷”
拓展应用对策研究工作格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和市政府研究室联合组织开展“调研滨州”应用课题研究,推动形成社科研究机构、党委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互促进的学术体系。2024年,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确定“推动科创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两创’工作”等重点研究方向13个,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调查研究。其中,立项课题92项,参与部门单位115个,较去年分别增长30%、32%。截至目前,形成资政报告86篇。
三、推动社科创新赋能,讲好滨州“故事”
坚持守正创新,构建“故事+宣讲”“数据+宣讲”“红色+宣讲”“戏曲+宣讲”新体系。一是精心组织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5月9日,举办山东省暨滨州市第二十一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启动仪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社科普及系列活动500余场,在人民网、光明日报、新华社客户端等媒体刊发。二是打造社科普及新场景。创新推出戏曲新唱、情景剧演绎、微电影等新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社科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戏曲、微视频等,“接地气”“冒热气”地向基层群众阐释更多社科知识。三是推动社科普及“云展示”。升级滨州市社科普及地图线上平台,发布红色教育、历史文化等精品普及路线9条,群众只需一部手机即可“沉浸式”畅游滨州社科普及阵地;打造“云社科”专栏,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红色故事等主题,征集制作微视频70余个,2个入选“齐鲁大讲坛”。
下一步,市社科联将持续立足社科联桥梁纽带、参谋助手职责定位,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贡献更多社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