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滨州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以来滨州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科长 解晓龙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滨州市积极构建“内畅外联、绿色低碳、高效便民”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邹继刚先生,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玉林先生,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相雷先生,市铁路机场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来华先生,共同为大家介绍今年以来滨州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邹继刚
今年以来,市交通运输局牢牢把握“品质滨州、交通先行”工作定位,聚焦落实市委“1+1188”发展格局,抢抓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今年以来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72.17亿元,累计争取中央车购税及省补资金12.16亿元。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铁路方面,两条高铁建设进度持续保持全线领先,其中济滨高铁桩基、承台、墩身、箱梁预制和架设全部完工,无砟轨道施工进展顺利,“四电”工程正式开工。津潍高铁“三电”及管线迁改已基本完成,桩基、承台、箱梁架设顺利推进。滨州站、无棣站开工建设,惠民站站房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公路方面,庆章高速、高商高速加快推进,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G228丹东线套尔河特大桥顺利合龙,G220东深线等一批区域重点国省道项目进展顺利,S236辛滨线滨城绕城段改建工程(渤海二十一路北延工程)土地组卷稳步推进。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9.5%,G233克黄线在2023年国家公路网检测中路面技术状况全国排名并列第一。农村公路建设规模和年度考核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年内完成投资18.13亿元。滨州黄河大桥南延工程顺利推进,年内将全线通车。乐安黄河大桥开工建设。港航方面,滨州港5万吨级航道防波挡砂堤工程进展顺利,航道工程开工在即。小清河首次实现“全流程链”河海联运,全面构建起“一港一河四港区”的“通江达海”水运网,我市自主建设的小清河复航首制船顺利上水。滨州民用运输机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成立滨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山东滨州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顺利通过民航部门验收,正式揭牌启用。
二、交通运输服务保障优质高效。一是客货邮实现深度融合。牢固树立“快递进村惠民生、物流出村促振兴”的发展理念,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村级全覆盖。制定发布行业企业标准《客货邮融合运营体系规范》,成立基层邮政快递业发展中心,将210家邮政快递企业(网点)、1677个服务站纳入统一管理。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113条,运行车辆 180辆,服务覆盖全市 2923个行政村。畅通农副产品上行渠道,开通“冬枣专线”“牛肉专线”等特色公交线路,今年以来收发农村快件3410万件,同比增长 187%。二是定制公交创新发展。聚焦群众个性化出行和企业多元发展,探索传统公交改革转型,大力推进定制公交,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宝宝巴士、动态巴士出行服务,通过信息支撑、预约出行、一站直达和安全防护,为学生和市民提供个性化定制出行服务。试运行以来,累计完成订单23.9万单,运送乘客35.1万人次,总运营里程123.4万公里,实现营运总收入75.4万元,有效助推政府财政减负,实现企业补亏增收。三是助企圆梦真抓实干。深入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全面构建梦想收集办理、政策惠企直通、服务营商环境全流程闭环机制,今年以来收集各类梦想40个,办结率达100%。加强政策引导,印发实施《滨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主城区巡游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出租客运市场高质量发展。以 “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运输企业审批服务流程,办事环节由“1+N”缩减至“1”。在滨州汽车总站设立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专区,搭建政策咨询、惠企服务“线上线下”平台。今年以来开展各类走访调研和政策宣讲活动50余次,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30余项。
三、交通运输行业治理提质增效。一是运输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加快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铁路货运量完成1459.7万吨,同比增长17.4%,1-11月份,全市港口吞吐量完成4814万吨,同比增长3.5%;今年以来外贸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吨。泊港铁路顺利实现“并网直通”,开通以来累计发运氧化铝、煅烧炭等大宗货物101万吨。邹平货运铁路专用线入选交通强国“标志性工程”,开通邹平-黄岛港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22列,运量突破5万吨。小清河黄金水道实现载货通航,正式开启“全流程链”河海联运新模式,补齐了内河航运短板。加快培育发展多式联运,今年1-11月,完成“滨新欧”“滨海欧”多式联运运量79.28万吨,其中“一单制”运量74.08万吨。二是行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持续推进“鲁运通行码”、电子运单应用,全市驾驶员注册率和电子运单企业、车辆覆盖率均达到100%。探索推进“电子押运”区域协同试点,我市与周边地市实现区域试点互认。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科学高效,严格落实路地“双段长”制,完成铁路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督办通报机制和高质量考核机制,实施清单式管理,实现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我市工作经验在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成为全省首例。三是综合治理效能显著改善。坚持预防为主、稳定为基、务实为要、温情为本,统筹推进“平安”“心安”交通建设,着力构建交通运输隐患排查、协同联动、风险防控机制,在全省率先设立交通巡回审判点,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扎实做好安全生产信用评价,运用好信用监管抓手,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创新实施跨省治超执法区域联动,推动实现“四个明确、四个破题、四个提升”,滨州市列为全省治超区域联动试点。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综治普法宣传进基层站点启动仪式暨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推进活动在滨州举办,温情服务深入人心。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品质滨州建设跨越提升的关键之年,滨州市交通运输局将锚定交通强国建设总航标,抢抓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融入国家京津冀—长三角交通主轴和全省五大交通通道,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立体多元、高效快捷、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实现通江达海、连通世界,聚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品质滨州建设贡献滨州交通力量。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鲁中晨报记者:滨州黄河大桥南延工程是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重点项目,请问项目全线贯通后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发布人:王玉林
滨州黄河大桥南延工程项目起自高新区新五路,终点位于高新区青田办事处东南张村西,也就是高新区与淄博市高青县搭界处,路线长度8.5公里。项目设计标准为一级公路,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80km/h,设计通行量20000辆/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滨州黄河大桥南延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全部施工任务和附属设施建设,即将全线贯通。
项目建成通车,将为滨州主城区新增一条跨黄河向南发展快速通道,将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网,有力促进黄河两岸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交通惠民理念,全力协调争取将项目接入高广高速,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地方主导建设的公路主动接入既有高速路网的项目。项目通车后,经测算,每年可为市民节省跨黄河及高速公路费用1500余万元。此外,南延工程连接的淄博市高青县赵班路拓宽改造后,市民直达淄博北站时间可缩短20分钟,市民出行便捷度将显著提升。
大众网记者:请问我市在落实“双碳”国家战略,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和运力升级改造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发布人:相雷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双碳”国家战略,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运输结构调整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铁路货运量完成1459.7万吨,同比增长17.4%;1-11月份,完成港口吞吐量4814万吨,同比增长3.5%,新能源道路货运量1445.7万吨,同比增长594%,预计全年将完成低碳运输8500万吨,2025年将突破亿吨大关。泊港铁路货物直通运输开通以来累计发运氧化铝、煅烧炭等货物101万吨;邹平货运铁路专用线年内发送货物596万吨,开通邹平-黄岛港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发送22列,5万吨。小清河黄金水道实现载货通航,正式开启“全流程链”河海联运新模式,补齐了内河航运短板。积极培育区域骨干企业发展多式联运,今年1-11月,完成“滨新欧”“滨海欧”多式联运运量79.28万吨,其中“一单制”运量74.08万吨。运力升级改造方面,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全市公交车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占比达到100%;2024年更新巡游出租车中新能源占比达100%。在全省率先启动新能源卡车绿色运输试点项目,探索应用于煤炭运输、渣土车运输及氧化铝粉运输等场景,目前已到位运营各类纯电动货运车辆519辆。稳步推进港口船舶靠港期间岸电使用常态化,今年以来到港船舶累计使用岸电617艘次,用电17.31万千瓦时,滨州港海港港区4#5#散杂货泊位岸电使用率达70%以上。绿色高效出行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绿色出行服务模式,聚焦群众个性化出行和企业多元发展,积极探索传统公交改革转型,大力推进定制公交,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宝宝巴士、动态巴士出行服务,通过信息支撑、预约出行、一站直达和安全防护,为学生和市民提供个性化定制出行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绿色交通发展理念,持续落实好省市“四减四增”工作部署,科学系统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运力升级改造,积极探索拓展绿色出行场景应用,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低空经济是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前瞻性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请问我市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发布人:王来华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依托我市通用航空产业起步较早,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围绕强基础、促保障、抓招商、创试点,不断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工作,全力推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实现改革“破零”和发展“破题”,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具体来说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成立“一个中心”。抢抓低空经济和无人机发展机遇,获批成立滨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是全省首个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管理机构。主要提供民用无人驾驶飞行空域管理、飞行服务、风险评估、技术咨询等服务保障。
二是获批“一片空域”。积极争取军民航部门支持,申请获批低空飞行空域2处,空域面积6340公里;其中,最大空域实现了黄河流域滨州段至入海口全覆盖,构建了标高300米、1500米、5000米的各类无人驾驶航空器立体飞行格局。
三是运营“一个基地”。依托我市低空空域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优势,积极对上争取,我省首个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滨州市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顺利通过民航部门验收,11月1日正式揭牌启用,有力助推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打造“一批场景”。坚持需求导向,创新“低空经济+”示范应用,巡查巡检方面,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应用示范场景,实现20公里黄河巡查全自主作业和两岸防护林常态化巡查。物流运输方面,滨州市人民医院东西院区样本转运空中通道和京东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正在试验验证。此外,积极探索拓展森林防火、人工降雨等方面场景应用。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加强试点创建、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能,加强资源整合、功能聚合、产教融合,为全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