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滨州市“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目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专场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1日 17:14     阅读量:

3月20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目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专场。介绍强化科创赋能、提升科创品质等方面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 解晓龙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目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专场。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李宁波先生,市科技局局长、市外国专家局局长李朝晖先生,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东芳女士,市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陈爱锋先生,围绕强化科创赋能、提升科创品质等方面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李宁波

2024年,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为主线,坚持“政府主抓、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五主并举,抓实“研发、转化”两个关键,聚焦科创赋能,提升科创品质,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滨州首次跻身中国科技创新百强市,连续两年获省科技创新督查激励。

一是向“新”转型,释放企业发展潜能。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963家,较上年增长14.7%,增幅列全省第4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80家以上,总量突破800家。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项目、有投入”标准,指导13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四有”标准,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实现全省“四连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和占比提高幅度,均列全省第1位。全市67项“冠军产品”涉及的69家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84%。魏桥所属宏钧新材料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8家企业获优胜企业,数量实现倍增。

二是向“质”跨越,提升科创体系效能。出台《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健全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储备库,引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2024年我市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6个、获上级资金2.2亿元,分别增长27%、12%。其中,省重大专项的项目数和资金额均列全省第4位。“人造编织血管”项目获省级股权投资3000万元。魏桥国科研究院成功获批山东省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获得泰山人才等配额支持。山东航空学院通过我市提名,首获省自然科学奖。

三是向“新”攀升,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魏桥集团联合省科技厅,成立总规模6000万元的“工业智能制造联合基金”,成为全省第3个设立的市。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复,成为全省首家以企业为主体出资承建的省实验室,成功抢占我省铝产业科技研发高地。8家实验室获批省重点,超过重组前总量,实现优势产业全覆盖。滨州科技大市场作为全省首家市级大市场,正式启动运行。建立“山东好成果”遴选机制,36项技术入选山东好成果信息库,其中滨化集团“超高纯电子级氢氟酸关键技术”入选《山东好成果》专刊。滨城高新区获批我市第3家省级高新区。

四是向“优”发力,塑强科技创新生态。聚焦高校院所、特色产业、重点平台,开展“科技服务直通车”活动8场次,面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累计解决各类科技诉求40余项,典型做法获“三大战役强攻坚·品质滨州看变化”优秀案例。全年为3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432笔,共计18.09亿元。开展低空经济招商,中国商飞、成都纵横、蜂巢智能等头部企业落户,多种机型在滨州量产。在科技部组织的重大科研成果展示—低空经济专场活动上,山东航空学院凤舞九天等3个场景获示范推广。回应广大科研工作者需求,出台《滨州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办法》,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3人,连续两年实现突破。16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占全市57%。外国专家项目入选8人,创历史最好成绩。

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将按照全市“113388”工作体系部署,聚焦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个目标”,突出谋产业、育主体、建平台、促转化、优生态“五个精准发力”,强化政治、作风、业务“三种能力”,对上积极争取、对企主动服务,构建与现代化产业相适应的高效能科技创新体系,为品质滨州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一是狠抓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落实《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通过有组织科研方式,逐步提高产业链创新水平。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现代海洋等10个产业,制定具体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梳理领军企业、科技人才、创新平台等要素清单,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强用好滨州科技大市场,强化“创新策源-公共服务-孵化转化”全链条培育,举办各类产学研活动4场次以上,科技“五库”信息突破1万条以上,确保转化落地项目不少于5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推动更多核心技术成果在滨州转化、孵化、产业化。

二是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出台高研发投入、高市场占有率、高复合增长率、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三高一核心”企业培育方案,新增“三高一核心”高成长性企业30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按照“保存量、挖增量、提质量”的总体思路,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分级培育、标杆示范”推进工作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0项以上,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全省前列。

三是推动科创平台能级跃升。实施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工程,围绕产业链创新发展需求,统筹推进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建设,力争实现“527N”先进制造业集群研发机构全覆盖,推进全市科创平台建设“量质双升”。加快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构建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按期完成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组建,确保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发展。指导邹平高新区、滨城高新区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的科技创新增长极。

四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入推进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评选10个科技拔尖项目,为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储备打牢基础。开展市级科技成果评定工作,评定50项创新成果,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利益共享的创新联合体。组织承办国家级“白名单”赛事—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山东省赛,同步开展赛事招商、带动低空教育发展,实现低空产业、特色教育、促进消费的三方共赢。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新黄河记者: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哪些?下一步如何建设?

发布人:李朝晖

山东省实验室是我省“1313”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实验室体系的“塔尖”。2023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承建省实验室。着眼于打造高端铝创新高地、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来我市依托魏桥创业集团、魏桥国科高研院,积极推进山东省实验室筹建工作。2024年12月30日,省政府同意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方案,标志着我市首家山东省实验室—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正式获批筹建。

山东省实验室在省级科创平台中层级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由符合条件的市政府提出申请、省政府批复建设,作为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和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创新策源地。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是全省第11家省实验室,按照“政企共建、地方支持、企业出资”模式,由滨州市政府牵头,依托魏桥创业集团和魏桥国科高研院承建,是全省首家由民营企业承建的山东省实验室。未来一段时期,该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将是滨州科技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市铝产业创新发展的最强支撑。

随着我市铝产业省实验室的筹建,全省“1313”实验室体系布局基本完成。这11家实验室将成为全省科技强省建设的重要策源地,也为滨州科创品质提升提供了新动能。

一是为滨州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提供新引擎。铝产业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滨州作为铝业大市,虽然体量大、覆盖面广,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能力有待提高。在铝产业打造最高层级的省实验室,既是滨州作为铝业大市地位的直接体现,成为我市“双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名片,也有利于推动以魏桥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带动整个铝产业集群发展,为构筑国际国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为滨州导入更多高端科创资源提供新载体。魏桥国科高研院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魏桥创业集团于2019年合作设立,先后获批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等5个科技创新平台或资质,开展各类研发项目总计102项,科研项目和实验平台建设总投入达12.68亿元。经过五年的发展,魏桥国科高研院已具备向更高能级科创平台发力的条件,以省实验室为平台,通过项目、人才一体化落地方式,加速汇聚一批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落地更多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滨州铝产业向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领域扩展。

三是为龙头企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范式。省实验室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发挥链主企业在战略前瞻性、体制灵活性、创新自驱性方面的优势,探索民营龙头企业主导的自主灵活创新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同时,省实验室能够最大程度释放新型研发机构的制度优势、创新优势、人才优势,提升铝产业源头创新能力,并助推低空飞行器、海洋装备、精密光学器件、特种靶材等下游高端应用领域崛起。

未来三年,实验室将聚焦高端铝材料设计及制备、铝产品智能制造工艺及装备、铝资源绿色循环技术3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聚力打通全省铝产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研发通道,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并实现转化应用。目前,已开始对赤泥近零排放进行中试。市科技局将按照《山东省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和《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方案》等要求,会同魏桥集团、魏桥国科高研院加快建设,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要求,建立高效推进机制,成立实验室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协调各部门落实各项支持政策,确保省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和运行,形成以滨州为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全国的良好产业生态和发展格局。

经济导报记者:请问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对促进我市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意义?2025年即将开展的滨州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会有哪些特点?

发布人:刘东芳

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评定,是市科技局回应广大科技工作者需求,于2024年研究部署、2025年启动实施的一项创新性举措。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评定,能够激励企业、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滨州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强化科技引领,服务发展战略。目前,我市正处于加速推进“双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创新成果评定工作紧紧围绕这一战略需求,通过强化对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的支持,鼓励科研团队积极投身前沿领域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滨州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第二个特点是,实行公开提名,完善申报机制。成果评定工作实行专家学者、组织机构及相关部门提名制度,把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的专家学者纳入提名者范围。同时,注重简化提名程序,坚持以科技创新的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充分体现“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公正透明、诚实守信、质量优先、宁缺毋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增强成果评定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三个特点是,科学规范程序,优化评审流程。科学设置创新成果评定流程,压缩整体评定时间,提高评审效率。申报单位在本单位完成公示,向提名者提交《成果提名书》。提名者对成果材料进行初审并公示,将符合条件的成果报市评定办。市评定办组织形式审查,并对拟参与评审的成果进行公示,公示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结果经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委员会审议,报市政府批准后最终形成市科技创新成果名单。

根据规定,市政府每年开展一次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设立一、二、三等成果及科技青年创新成果。关于开展2025年度滨州市科技创新成果提名工作的通知,近期将在滨州市科技局网站进行公布,请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申报。

滨州日报记者:2025年,我市将承办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山东省赛,请介绍一下该项赛事基本情况、总体安排,以及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发布人:陈爱锋

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是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的面向全国青少年的无人机专项创新赛事,自2020年起连续入选教育部赛事活动“白名单”,是我国青少年无人机领域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公正性以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比赛。作为教育部认证的赛事,取得竞赛奖项的学生,在高考时将获得参加“综合素质评价”招生资格,在择校时更有优势。

大赛分国赛、省赛、市赛三级,我市将于6月份承办第九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山东省赛。该项赛事具有“级别高、规模大、覆盖面广、模式新”等众多亮点,设置操控类、编程类、组合类、虚拟类、创意类等24个赛项,全面覆盖对无人机、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和职高)学生群体。同期还将举办“航空航天科普讲座”“青少年航空绘画展”等系列活动。目前,各项前期筹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举办这项赛事,主要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打造品质滨州新名片。滨州作为山东省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一极,通过举办无人机大赛,将吸引省内5000余名学生参赛,整体来滨人员达到8000余人,既有利于刺激滨州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行业消费,也有利于塑造滨州市发展低空经济的良好生态,打造品质滨州新名片。

二是培育特色教育新品牌。依托山东航空学院驻地优势,以7家航空特色学校为基础,以举办本次大赛为契机,吸引无人机领域知名企业和无人机领域青年人才汇聚滨州,并与中小学、职业院校、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系,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进一步促进低空经济与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覆盖面更广的航空特色教育品牌,为低空领域科教融合提供样板。

三是促进低空产业新发展。大赛从发动、宣传、组织到赛事举办、总结推广,历时半年时间,将为滨州集聚大量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人才资源,有利于我市健全无人机应用场景、加快培育无人机领域专业人才。同时,为我市落地的低空经济企业提供了展示、应用的舞台,也为同步开展赛事招商提供契机,有利于带动我市低空经济持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