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自全市部署“心安城市”建设以来,市人社局深入推进“社区微业”三年行动,以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直达基层为目标,积极打造“心安细胞”就业模板,全面提升社区就业服务能力,深挖社区就业潜力,拓宽社区就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
“铁脚板+大数据”,助力实现精准就业服务。发挥社区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开展人力资源信息调查,采集社区适龄劳动力基础信息,按照性别、生活居住地、外出务工区域、就业意向、职业技能水平等信息对适龄劳动力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开展用工信息走访,对社区内小微企业和商户“用工数量”“缺工情况”“用工条件”等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社区用工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依托滨州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有效进行供需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平台共采集适龄人员信息数据30余万条,为7500余家企业发布就业岗位4.7万余个,成功匹配2万人次,累计推动1.37万人实现就业。
创新建设社区微工厂,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为着力解决社区残疾人、大龄失业人员、宝妈等群体出门难、就业难等问题,市人社局积极对接企业,鼓励企业筛选开发简单、易操作且不需大型设备的产品、工序,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和农村空闲院落,规划建设139家“社区微工厂”,为居民就近提供编结、面塑、布艺、缝纫、假发制作、渔具加工等100余种零活项目。针对无法在微工厂集中干活的就业困难群体,延伸工厂辐射作用,把零活送到家,为居民居家就业创造条件。截至目前,通过“企业发包业务、社区专人承揽调度、居民按需生产”的运营机制,社区微工厂累计实现2万余人次就近就地就业,社区“微”工厂,实现了民生“大”作为,相关经验在《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杂志进行宣传推广并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列入全省“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为全省相关工作提供了先例和有益的探索。
试点建设“社区微业”服务站,延伸就业服务触角。安置区等区域,依托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便民服务场所,试点建设社区微业服务站40处,提供就业失业登记、求职招聘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就业扶持政策申领等经办服务,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服务端口前移、重心下沉,实现就业服务可感可及。同时,结合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在全市设置2000余名社区就业服务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及时为辖区居民提供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已为3万余人次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服务,集中开展社区招聘和就业指导20场次,组织家政服务、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等培训1500余人次,助推300余名灵活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50余人成功创业,稳就业保就业作用得到充分显现。
依托零工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家门口”岗位集市。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零工驿站,结合16家公益性零工市场及滨州云零工小程序,打造形成“零工市场+零工驿站+零工云端”线下平台和线上自助终端智能化数字化零工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家门口”岗位集市,实现供需实时对接。同时,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依托零工市场(驿站)、社区微工厂、社区微业服务站,深入推进“点亮微梦想就业零启航”滨州市灵活就业服务季活动,集中为有灵活就业需求的人员开展职业指导、法律宣传及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助力灵活就业人员实现就业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