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当前河湖管护问题,市城乡水务局深化数字化改革,打造无人机智慧巡河系统、河湖数字化管护系统应用平台,建成主城区河道数字孪生场景,形成“无人机+河管员+数字平台”的河湖数字化、立体化管护模式,以数字赋能河湖管理和保护,全面提升河湖管护水平。
构建“无人机+数字孪生”场景,实现河湖管护智慧化
建成无人机智慧巡河系统。建成集无人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于一体的智慧巡河系统,布设5座无人机自动起降机场,规划35条智慧巡检航线,实现对主城区河道全天候自动化值守作业。该系统以无人机空中视角,对河道排污、漂浮垃圾、黑臭水体、城市防汛等场景进行智能识别,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河—数据自动采集—平台智能分析—隐患预警推送”的全流程智能化应用。同步推进固定翼无人机长距离巡航项目,将徒骇河、德惠新河、小清河等骨干河道纳入无人机巡航监管范围,推动实现无人机智慧巡河全覆盖。
搭建河湖数字孪生场景。利用倾斜摄影、BIM建模等技术搭建主城区河湖数字化模型,建成主城区170平方公里L2级数据底板,构建重点河道L3级数据底板,并在沿线布设水质水位监测设备,对49处节制闸进行智能化改造,完善水网感知体系。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无人机巡查过程中对“物理流域”的全要素数字化映射,动态叠加河道地理空间信息、河湖监测数据,实现多源数据融合与信息交互。
打造天地一体巡查模式。智慧巡河系统利用智能算法实现无人机巡河数据实时分析和隐患精准定位,融合移动端隐患告警推送,能够实时将无人机巡河发现的隐患图像推送至河管员,实现“无人机+河管员”智能交互,构建起“无人机天上巡+河管员地下查”的立体监管体系。目前,无人机已累计巡查1000余架次、推送问题隐患300余处、形成巡河报告100余份。
深化“河管员+数字平台”融合,实现河湖管护精细化
建设河湖数字管护平台。依托全市1339名专职河湖管护人员,建设河湖数字化管护平台,实行河道“定格、定员、定岗、定责”管理,实现河管员责任河段可视化、河湖巡查可视化、巡河事件可视化、监控监测可视化,与河湖长制系统互联互通,河湖问题可一键下派河管员处理。系统设置事件高发区域、考核评价统计等10项应用模块,实时对河湖数据进行全方位统计分析,做到“一屏知态势”,实现河湖管护精细化,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绘制“河湖问题热力图”。平台实时汇总河管员巡查数据、问题点位分布,生成全市“河湖问题热力图”,利用绿、黄、橙、红4种颜色标记问题严重程度,可从问题数量、问题类型、变化趋势等不同数据层面分析河湖健康状况,实现从时间、空间多维度研判河湖问题发展趋势,为针对性解决河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实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河管员“巡河信息—任务派遣—任务处置—巡河监督—问题上报—问题整改—考核评价”七步全流程闭环管理。每月通过评价系统自动对每名河管员巡护成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通过巡河App同步反馈至每名河管员,每年按照10%的比例对优秀河管员进行表扬,对未履行管护责任的,按程序予以解聘。数字管护平台显示,1339名河管员巡河26.5万次53万公里、处置河湖问题1.7万余处,河管员管护达标率从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
聚焦“大数据+数字河湖”建设,实现河湖管护数字化建设数据中心。
依托全市政务云存储计算资源,建立水务大数据中心,以统一标准整合全市河网水系数据、河湖管护数据等,数据中心配套物联网管理平台,整合河湖沿线感知设备200余处,建立信息化物联网感知体系。目前,已打通河湖长制系统、水文系统等15个应用平台,汇聚治理河湖数据资源100多万条、河道治理规划等300多项,为河湖管理保护提供算据支撑。
构建孪生平台。针对有防洪任务的重点河流和区域,开展数字孪生建设,规划新建数字孪生潮河及主城区洪涝模型、数字孪生徒骇河、邹平南部山洪预警,整合数字孪生小清河和数字孪生灌区,形成五大数字孪生流域(区域)场景。目前,已建成主城区170平方公里三维模型和40平方公里城市内涝模型。
试点数字河湖应用。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在全市试点实施白杨河、朱龙河、郝家沟等6条数字河湖建设任务,依托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河湖感知体系,构建河湖数字化管护应用,不断提升河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通过河湖数字化建设、智慧化管护,全市河湖“四乱”问题明显减少,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全市河湖精细化管护水平持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