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市场实现繁荣发展,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0.39亿元,直到1978年也仅增加至2.71亿元。改革开放之后,滨州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意愿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消费规模不断增加。1988年,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至2000年达到了42.97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14.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于2004年、2008年、2014年分别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和500亿元大关。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9.75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334.7倍,其中2023年批零住餐行业增加值跃升至371.6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3%。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居民消费从注重基本生活需求逐渐向追求品质与质量、品牌与服务、绿色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转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汽车类、文化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等升级类商品销售占比持续提升;大众餐饮、体育休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成为新型消费热点。
通讯器材类消费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3.02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较2012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升级类消费需求不断释放。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金银珠宝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零售额3.89亿元、6.93亿元、2.60亿元和2.56亿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零售额从2019年的0.93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5.59亿元,增长了26.5倍,占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的比重从2019年的1.3%提高到2023年的25.7%,占比提高了24.4个百分点。
出行消费迅猛增长。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石油制品类零售额实现99.77亿元和41.03亿元,以上两类商品合计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快递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模式的有效普及,新零售、新业态等新型消费逐渐被大众接受和喜爱,并逐渐成为拉动居民消费的新动力,尤其是网络销售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中有网络销售活动的130家,占限额以上单位比重达9.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20.0亿元,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7.5%,比2018年提高了7.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中,2023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客房收入占比较201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较201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滨州市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支持其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携手并进,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
2023年,全市共有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345家,从控股情况看,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占比5.2%,私人控股企业占比91.7%,其他控股类型企业占比3.1%,共同构成了多元化、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格局;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微型企业销售额(营业额)占比分别为16.3%、29.8%、30.7%和23.2%,其中小微企业较2013年提高了24.6个百分点,成为消费市场发展的新质力量。
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任务,伴随着滨州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新消费业态、新消费模式的蓬勃发展,滨州消费市场必将迎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助力品质滨州建设取得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