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我国宣传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日前,本报记者就全市在实践该主题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效及推动措施采访了市城乡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清军。
树牢有解思维,探索出黄河流域缺水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新路径
记者: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请问我市水资源状况如何?在节约集约利用方面有哪些经验成效?
潘清军:我市人均水资源量26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8,是严重缺水城市。近年来,我们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树牢有解思维,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优配与严管共举,探索出一条黄河流域缺水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新路径,为品质滨州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统筹谋划、高位推动。面对黄河水超载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制约局面,创新探索源水、用水、留水、节水、管水“五水并举”工作路径,出台现代水网建设、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水利用、城市节水等专项规划,把准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方法路径。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调研再生水利用、雨洪水拦蓄等项目,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市人大出台《滨州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市委深改委将水资源配置、节水等纳入改革任务,不断深化水资源节约集约集成改革。
立足有水、集约挖潜。大力推进以河代库、水系连通等现代水网建设,形成“蓄泄兼筹、丰枯调剂”的雨洪水调配格局,雨洪水供水能力增加1亿方以上。积极推进区域综合水价改革,长江水取水许可率达到100%,利用量逐年提高,近四年长江水年均利用量增加268%。创建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全市已有5座再生水厂投入运行,6座再生水厂正在建设,总生产能力达到9270万方,同时坚持“向海要水”,规划建设了年产1.7亿方的海水淡化工程体系。2024年全市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07亿方,利用量连年增长。通过构建雨洪水、长江水、非常规水联合调配体系,全市水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严格管理、刚性约束。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10余项监管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将用水总量和强度、非常规水最低利用量、地下水水位和水量双控等各类水资源管理目标分解至各县市区,并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纳入市对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从严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目前全市各类开发区、园区已全部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区域评估,累计发放取水许可证1800个。在全省首创水资源承载力季度监测、三色预警、四级评价制度,提升各县市区用水总量及重点取用水户用水总量控制能力。构建“政府搭台+部门牵线+市场推动+用户主动”的水资源市场化推进模式,累计开展50例1.1亿方水权交易,有效激活了闲置低效水资源,极大保障了合理用水需求。
坚持“预”字当先,近年来投资366亿元建设现代水网,有力夯实全市防洪排涝工程防线
记者:近年来暴雨、短时强降雨等突发性和极端性天气越来越明显,我市在做好防洪排涝方面都开展了哪些有力工作?
潘清军:我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预”字当先、未雨绸缪,不断完善机制、夯实基础、加强保障,全力守护江河安澜、百姓安居、社会安宁。主要具体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健全机制防线。完成防汛抗旱指挥体系调整,制定《滨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指挥长,分管水务和应急工作的副市长兼任常务副指挥长,市城乡水务局承担市防指日常工作,进一步明确防指成员单位职责,优化防汛工作流程和程序。建立汛期领导干部包保县市区制度,成立防汛工作专班,分设漳卫新河、德惠新河、马颊河、徒骇河、小清河、山区水库5个小组,全力做好指导督导。出台《滨州市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定期修订防汛预案及重点河道防洪方案,确保工作有章可循。
夯实工程防线。近年来,投资366亿元,积极推进现代水网建设,病险水闸、水库隐患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全市骨干河道和21条中小河流全部治理一遍,小清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等河道达到“61雨型”防洪标准,21条中小河流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和“5年一遇”除涝标准。同时,实施秦口河流域、海河流域等区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清淤流域内排涝河道、沟渠并进行连通。在市主城区,实施市城区防洪排涝提升工程,清淤西沙河22.83公里、新立河20.03公里,打通潮河与徒骇河4个连接段14.43公里,排水效率提升一倍。
完善要素防线。汇总全市1000余处监测设备,集成重点河流、堤防、水闸等工程数据,建立防汛监管平台。在主城区,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成市主城区洪涝专业模型,模型根据降雨预报对洪涝过程进行前瞻性预演,智能生成预警信息和调度预案,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一体化闭环应用,模型模拟3小时强降雨计算仅需5分钟,准确率达到85%以上。同时加强物资储备,组建防汛专家库,定期开展防汛演练,提升防汛队伍实战能力。
部署“三年行动”,加快实现城市由供水公司直管服务到户,农村供水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
记者:城乡供水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我市在提升城乡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取得了哪些实效?
潘清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饮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供水工作,连续3年部署开展城乡供水水质提升行动,市直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联动,各县市区、开发区积极行动、全力落实,推动全市城乡供水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城市供水方面,出台《滨州市城镇居民二次供水管理规定》,制定《二次供水设施技术导则》《设施改造移交管理办法》等多项实施细则,构建起“设计审查-质量监督-验收移交-运维管理”闭环管理工作机制,为推进居民小区供水设施改造移交,实现供水企业“直管到户”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快推进供水设施改造,2023年在市本级、邹平市、博兴县率先启动试点工作,改造小区62个;2024年,改造小区190个,更新改造市政供水管网112.6公里。通过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因管网老化引起的水质、水压不稳定问题,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7年,全市将完成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城市居民小区供水设施改造,实现供水公司直管到户、服务到户。
在农村供水方面,积极推进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投资31.23亿元,持续加强水源、管网、机制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供水实现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积极推广深度处理工艺,全市20处农村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出厂水有机污染物去除率提高15-20个百分点,浊度降到0.2以下,实现了“合格水”向“优质水”的转变。完成3520个村供水管网改造和307个单村水源转换,铺设管网2.4万公里,全市农村供水管网实现应改尽改全覆盖,受益农村人口229万人。积极推进“县级统管”改革,各供水公司队伍向用水户提供上门服务。建设供水监管平台和管网GIS图,实时监测水量、水压、水质等数据,构建起“水龙头”到“水源头”全链条监管网络。更换95万块智能远传水表,群众用水数据自动上传至供水公司平台,供水公司在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开通查询、缴费功能,群众可以足不出户查信息、交水费。
2025年,全市水务系统将紧紧围绕市委“113388”工作体系,坚持党建统领,以“创新创优年”为抓手,建工程、优机制、促改革,全年将投资76.23亿元,实施“四网两通”项目87个,进一步织密筑牢水网络,系统治理水环境,改善提升水民生,节约集约水资源,为品质滨州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