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近日,记者从滨州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滨州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责任体系重构、监管模式优化、社会力量协同“三维联动”,积极构建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打造了“全链条把控、全过程监管、全社会参与”的食安防护体系,相关创新经验已获国家级媒体报道推广。
责任体系重构,织密立体监管网络
滨州在校园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滨州市中小学集中就餐饮食健康管理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经山东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创新性地构建了“学校-供餐单位-托管机构”三方责任体系,对食品采购、加工、配送等全流程操作规范予以明确,为中小学生饮食健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滨州还将学校食堂及其承包经营企业监督检查纳入2025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计划,精准聚焦高风险区域与薄弱环节,合理规划监管重点和方向,促使监管资源实现精准投放。此外,滨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行政审批部门建立校外托管机构联审机制,借助山东省协同监管系统,实时将校外托管机构新设和经营范围变更数据共享至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形成“前端准入-中端监管-末端执法”的全链条协作模式,有效消除校外托管食品安全监管盲区。
监管模式优化,实施全周期精准治理
在监管模式创新方面,滨州创新市县两级联动检查机制,组建10支跨部门专项检查组,对全市886家供餐单位开展解剖式检查,精准锁定食材存储不规范、餐具消毒不达标等隐患问题,并创新建立“检查-反馈-整改-复核”闭环机制,目前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
春季开学之际,滨州紧抓关键节点,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全市学校食堂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所有检查数据均录入“智慧餐饮”App,提前完成省局部署的春季开学检查任务。针对校外配餐单位,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重点监控食材溯源、加工运输等关键环节。此外,开展校外托管机构百日攻坚行动,通过制订实施方案、召开工作会议、摸排经营信息台账等举措,构建“建档-发证-巡查”三阶递进监管体系。联合行业协会拟定《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明确场所分区、餐具消毒等10项团体指标,有力推动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达标。
社会力量协同,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滨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监督的指导意见》,组织292家学校及供餐单位常态化开展“安全体检”自查自纠,建立问题清单管理制度,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在宣传引导上,滨州构建“主流媒体+新媒体”宣传矩阵,在中国食品安全网、今日头条等平台刊发多篇专题报道。同时,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你我同查”活动,广泛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等参与学校食堂及供餐单位实地检查。此外,督促学校成立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吸纳师生家长代表参与食材采购监督,定期收集整理师生家长对食堂的意见建议,提升“即诉即办”工作质效,及时回应师生食品安全消费诉求,切实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