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综合讯 十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推进,滨州的诉讼案件数从3.9万件迅猛增长到7.7万件。2021年,伴随着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工作的落地落实,滨州法院诉讼增量出现十年来首次回落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滨滨无讼’是滨州市委政法委和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滨州中院”)联合推出的诉源治理品牌,中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无讼’不仅是现实需要,也是历史期待。”滨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军说。 “滨滨无讼”内涵解读: “滨滨无讼”,是滨州中院联合滨州市委政法委推出的诉源治理品牌。滨滨,是滨州城市形象“小虎滨滨”的昵称,既代表渤海之滨的滨州,也代表滨州人的彬彬有礼。 LOGO中藏有两种常见中国结的变体,其中,“藻井结”寓意井然有序,公正平和,“盘长结”,寓意吉祥如意。 中国结,一般由一根绳子编织而成,如同诉源治理一般,拉动最关键的“绳子”,矛盾纠纷往往就迎刃而解。像中国结的美好寓意一样,我们期盼人间无讼、团圆安宁,也通过联结和努力,化戾气为祥和,解“法结”也解“心结”。 全过程诉源治理,在春天“发芽” 从2011年开始,全市法院收案数以每年7%的增速迅速上升,到2020年,收案数达到7.7万件。“给法院的诉讼增量做减法,给群众的解纷体验做加法”,成为滨州中院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滨滨无讼’理念其实是从2021年初就开始酝酿的,无讼不仅蕴含着中国数千年文化对无讼、和谐的向往,也体现着当代诉源治理的工作方法,就是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化解在源头。”滨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建忠说。 2021年起,滨州中院与18个市直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起由政法委、法院、司法行政、行业主管部门组成的诉源治理联席会议。法院与人行、工会、妇联等单位联合建立金融、劳动、家事、知识产权等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室等诉调对接机制,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入驻调解平台,全市83个诉前调解机构,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认证调解员484人。 在滨州中院的推动下,“万人成讼率”“无讼社区”“无讼乡村”创建情况纳入了“平安滨州”建设考核范围。市委政法委每月从法院诉讼信息平台提取涉诉主体、涉诉案件类型等信息,逐月通报,排名到8个县市区、到91个乡镇、到4929个村居,诉源治理的压力和动力,精准传导到基层。2021年底,全市法院收案数7.5万件,较2020年下降3.68个百分点,久增不降的案件数开始松动。 “要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单位真正承担责任,把为群众化解纠纷当作分内之事。”为把诉源治理工作推向深入、落到实处,2022年2月25日,滨州市委政法委和滨州中院共同组织召开“诉源治理”圆桌会,全市全过程诉源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及成员,各县市区委政法委、法院汇聚一堂,共同为“诉源治理”出谋划策。 这场开在春天里的圆桌会,形成了全过程诉源治理的工作合力,即在主体上,强调党委主导、司法推动、行业参与、多元共治;在理念上,坚持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在过程上,倒推纠纷成讼的源头脉络,分析成讼过程的具体环节,研究各环节导出和解决矛盾纠纷的务实举措;在目标上,定位于预防潜在纠纷,化解已有矛盾,减少进入诉讼环节案件数量或有效分流诉讼中的案件。滨州市委政法委提出要大力推动“无讼、无访、无邪”的综合社会治理体系,“滨滨无讼”的理念越来越丰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全过程诉源治理的工作理念、在全市搭建起“诉调对接”和“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在随后的时间里迅速生根发芽,结出了“无讼”的“累累硕果”。 刘先生持有七家银行信用卡,用卡和还款一直很正常,他经营的餐馆在2022年3月疫情期间停业,还款能力骤降,7张银行卡合计欠款40多万元,最多的一张欠款19万元。 案件委派到滨州市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调委)后,滨州中院特邀调解员何增峰先后联系了七家银行征求调解意见,多家银行作出停息挂账的让步,最终结合刘先生收入状况,在保障家庭生活的情况下,确定了七份不同的还款方案,其中19万元的欠款,刘先生在完成首期1万元还款后,剩余欠款分49期偿还。 全市法院与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建立了金融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机制,金调委接受法院委派、委托,调解诉前、诉中金融纠纷案件,实现了辖区内诉调对接的全覆盖。滨州市部分银行还与金调委签订了《小额金融纠纷快调合作协议》,对赔付金额在10000元以内(含本数)的金融纠纷,全部委托金调委调解。 “2021年,我们累计调解金融纠纷176件,涉案金额2.3亿余元。今年以来,仅信用卡纠纷就超过200起,大部分案件在一个月内调解成功,没有再进入诉讼程序。”何增峰说。 左丽华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纠纷 “姐,企业把八年的社保都补齐了,谢谢你!”今年6月,滨州中院的特邀调解员、滨州市工会“左丽华工作室”的负责人收到小潘的消息。 因为工伤赔偿金额与企业发生纠纷,小潘辞职回到日照老家,在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左丽华不但帮助小潘调解了工伤纠纷,还通过企业工会,帮助小潘补齐了“缺席”八年的社保。 “回访时候听到当事人说,调解真给力,我们心里由衷的高兴。‘无讼’从来也不是杜绝诉讼,只是提倡减少纷争,如果发生纷争,尽可能不通过‘讼’的方式来解决。”滨州中院立案一庭庭长李添珍说。 如今,金调委、工会、妇联等全过程诉源治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调解工作越做越顺畅、越来越主动。今年以来,“左丽华工作室”接受法院委派调解各类劳动人事争议97件,大部分是二审疑难案件。“能帮助职工解决纠纷,我和我的团队义不容辞。” 风吹“籽”落,生生不息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一份判决就是一份指引,有了明确的规则和预期,“无效之讼”就迎刃而解。 90后的张小宇(化名),跟着在埕口盐场工作的父母,一出生就获得了非农业户口。2021年,张小宇继承祖屋获得下泊头村的宅基证,便要求享受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的待遇。 下泊头村委会不同意。十年前,下泊头村通过了一项决议,外来人口落户本村,如果要参与分配集体财产,每人需要交纳5000元“股金”。 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是公认的“难题”。无棣县法院北海法庭受理案件后,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属于村民自治的范畴。村委会的决议,既给祖祖辈辈居住在此的村民有了交代,也给跟村子有渊源的人留了一条回家的路,应该得到支持。” “法院公开宣判以后,他很快把‘股金’交上了,当年就领到了村集体的分红,再也没有人因为落户的事儿有过矛盾!”下泊头村的妇女主任孙祥芝说。 为了给群众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梳理具有广泛普法意义的案件组织巡回开庭64次。2022年9月,巡回开庭结束后,沾化区法院就李某某滥捕蓝蛤案进行了就地普法,村民日常使用吸砂泵捕捞蓝蛤的行为得到纠正。判决传递的法律讯息如同一颗种子,落地生根,让更多的群众有了遵循。 二审涉保险交通事故案件中,同一保险公司就同一理由频频上诉,今年以来,滨州中院连续三次召开涉保险道交纠纷诉源治理工作座谈会。 “我们开诚布公把裁判标准讲清楚,保险公司对于自己提起上诉的案件走向有明确的预期,无形中就减少了‘无效’上诉。但对于确有原因且上诉集中的问题,比如多家保险公司提到的‘鉴定机构车损鉴定标准不统一,导致保险公司理赔难’的问题,我们正在积极想办法推动解决。”滨州中院速裁法官王正真说。今年以来,全市法院涉保险道路交通事故类案件同比下降15.7%。 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发布企业风险防控指引76条,发布各类典型案例115个,召开类型化纠纷座谈会4次,当事人和公众对行为后果和纠纷解决结果形成了合理的预期,越来越多的“无效诉讼”被主动放弃。 全市法院诉讼增量持续下降,2022年12月1日,滨州法院新收案件增幅同比下降7.15%。“无讼”,从理想照进了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