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源于生活,来自实践探索。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问题的组织和指航、鼓励性的导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学科学用科学、自行探索自然奥妙的能力。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面对当前基础教育的革新,教师首先应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天地呢? 激趣导入新课,诱发实践动机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前后,教师可以利用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模型、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一次试验操作、一句知心导语、一个案例分析等,把学生推向“新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界,使其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和实践动机。 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提问问题,不但能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调节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节奏感,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该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呢?首先,设计问题要体现一定的梯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做得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设疑、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其次,设计问题要体现一定的深度。教师应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突破口。设计问题应抓住“关键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继而把握精髓。 放手自主讨论,创造参与机会 学生的思维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要从过去“精心扶”的指导转变为“大胆放手”,给学生创造空间,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机会。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象“科学家”那样积极探讨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形成系统结论、强化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探索并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有利于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运用艺术的语言和及时的正面评价,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喝彩,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奇妙的思维火花,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提倡巩固训练,布置预习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的、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巩固训练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高。课堂训练要有节奏,既要掌握时机速度,又要难易适度,讲究质量。一般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一堂课可进行二三次练习,设计一个问题就要安排一次练习,这样便于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从易到难掌握知识。 同时,要布置明确、适量的预习作业,并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要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通过作业,也能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总体水平,以及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诱导者和帮助者,问题的组织者、设计者、指航者,启发思维的导演者;要以自主为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途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惠民县教研室惠民县胡集镇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