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做出新贡献。山东省教育厅新媒体矩阵推出“奋进教育强国路 奋力当好排头兵”专栏,展示奋进教育强国路上的“山东实践”。
今天,“奋进教育强国路 奋力当好排头兵”专栏之“山东教育成就巡展”系列,通过数据及图文,介绍了滨州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工作经验——
数说教育亮点
图览教育变迁
☆11月22日,滨州市教育系统急需紧缺人才招聘会暨政校合作交流座谈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2024年4月,第四期“三名”培养人选赴南通市、长沙市跟岗研修
☆滨州市教育系统参加山东省2024年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首场双选会
☆滨州市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深度学习专项培训
文读教育新篇
创新“引培用”机制,打造名师强师队伍
近年来,滨州市提出“教师为魂、质量为本、均衡为基、改革为先、特色为要”理念发展教育,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首位,重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引领,着力推动“引才、培才、用才”机制改革,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名师强师队伍,不断夯实立教之本、做强兴教之源。滨州市培育教育部“双名”培养计划1人、齐鲁名师44人、齐鲁名校长11人、齐鲁名班主任12人、省特级教师68人,2024年5人入选“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入选人数、比例均居全省第三位,辐射带动了整体的师资培优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联动“引”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部门联动,夯实“政策要素”招引。成立由组织、编办、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组成的教育引才工作领导小组,市财政专项资金保障,形成了完善的“联通部门、贯通市县、一体推进”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为部属公费师范生和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免笔试”方式招聘。2021年以来,全市新招聘教师6000余人。
市县联动,优化“方法路径”招引。创新实施全市教育系统“组团式”校园招聘,以“统筹面试+统一笔试+机动补位”联动方式,提升人才招引实效。在市县两级探索“面试前置化”方式招聘教师,提升选拔精准性。在全省率先以人才引进方式,组织面向部属类师范生的“校园直招”,提前1年使用107个编制计划,“抢招”优秀毕业生50余人。
校地联动,创新“合作模式”招引。与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签署深度合作协议,与西南大学进行政校合作,探索校地联合育人、人才贯通选拔的新模式。近三年,引进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省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高层次急需人才700余人,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了人才根基。
精心“培”才扩优骨干名师资源
梯队培优,连续实施四期“三名”培养工程。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三名”培养工程,每期200人,培养周期3年,每年拨付专款200万元用于培训。全市已完成3期“三名”人选的培养任务,正在实施第4期培养工程,已有600人获评滨州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称号,成为中坚力量。“三名”工程成为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格局。
定向培优,接续推进委托师范生培养改革。于2019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委托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师范生”试点工程,取得了良好反响。2020年又启动实施“委托高等院校定向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试点工作。
评价培优,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分类评价体系。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优化教师绩效考核工资分配方案,取消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要求,绩效工资由学校根据工作量和工作实绩差异化重新分配,树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鲜明导向。
导向“用”才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建立首席教师制度,让名师带动薄弱学校。在薄弱学校成立首席教师工作室,由获得相关称号的优秀教师担任主持人,每周开展1次集体备课,每个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听评课、1次主题化项目化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教学展示活动,切实推动薄弱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实施“名师”计划,让名师辐射农村师资。完善教师跨学校、跨区域交流机制,全市创新设置“名师岗位”657个,给予一定奖励,引导名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带动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名师工作室”,让名师引领教研创新。在市、县两级,连续建立三批次“名师工作室”,让学科名师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让年轻骨干教师在团队中加速成长,让名师工作室不断推动教研创新,搭建起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