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和青海省祁连县,一个位于渤海之滨,一个位于雪域高原,两地相距近2000公里,却因为“援青”紧紧相连——自2013年起,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我市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这是我市在协作重庆奉节的同时,帮扶的另一个西部县区。 六年间选派19名优秀干部援青,累计援建资金达2.25亿元 自2013年对口支援祁连县以来,六年时间里,我市先后选派19名优秀援青干部,横跨大半个中国,前赴后继到祁连县挂职,在民生生活保障性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教育体育设施、农牧区生产性设施、智力帮扶人才培训等10个领域31个方面给予支援建设,援建资金累计达2.25亿元。 2017年,我市7个县区又分别与祁连县7个乡镇签署了结对协议,形成“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并制订《滨州市助推祁连县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滨州援青干部人才合影 “祝贺你们圆满完成援青任务!”——原来,车上下来的6人正是滨州市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路灿新、武宝顺、丁海廷、宋飞、蒋涛、胡永学。他们圆满完成三年对口支援任务后顺利返回滨州,载誉归来。 山东省滨州市和青海省祁连县,一个位于渤海之滨,一个位于雪域高原,两地相距近2000公里,却因为“援青”紧紧相连——自2013年起,按照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滨州市援青干部人才前赴后继,横跨大半个中国前往祁连,为藏区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16年7月,接力棒传到第二批援青干部人才手中,他们义不容辞,阔别故土,扎根祁连,用持续不变的激情与热血,融化皑皑白雪,播撒勃勃生机,成为祁连山下一抹耀眼的亮色。 援青干部调研祁连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千牛万羊”项目成山东首个“活畜入鲁”项目 海北州有天然的草地牧场,优质天然的牧草培育出了高品质的藏牦牛、藏羊。牦牛、藏羊养殖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当地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传统的露天放牧方式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祁连地处高原,气候较为恶劣。当地居民多属游牧民族,一到寒冷季节,便‘转场’到海拔较低的草场放牧,但是依然无法避免牛羊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出生率。”滨州首批援青干部王凤博说,建设具有保温效果的牛棚、羊棚成了他们援建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地百姓的首要需求。与此同时,尽管祁连拥有优质的畜牧资源,但地处高原、交通运输不畅,让牛羊销售成为牧民们最发愁的问题。 了解情况后,我市充分发挥肉牛产业优势,自2016年11月开始实施“千牛万羊进山东”项目,阳信县借箭牛业公司与祁连县达成“千牛万羊”(即1000头藏牦牛和10000只藏系羊)活体收购协议,并在祁连县注册了千牛万羊牧业有限公司,租赁祁连县野牛沟乡1万亩草场,将产业扶贫办到了受援地区。 “千牛万羊”项目作为山东省首个“活畜入鲁”项目,一直持续至今。2018年“青洽会”期间,滨州畜牧企业又与达玉合作社签订协议,约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合作社全部出栏牛羊,同时签订了帮助当地牧民脱贫协议。三年来,滨州畜牧企业从青海收购活体牛羊57万头(只),藏羊收购价格从2016年的每公斤16元增至2018年的28元,牧民直接增收5000万元以上。 援青干部丁海廷与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工作人员在祁连调研 旅游援建,打造国际范儿“天境祁连”旅游品牌 “天境祁连”宛如仙境,湿地、沙漠、草原、雪山、峡谷、林海等多样性地貌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但是祁连县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存在基础设施不配套、景区打造层次不高、缺乏龙头带动等问题,旅游产业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极不匹配。 为提升当地支柱产业,加强旅游援建,先后担任祁连县旅游局副局长、祁连县政府副县长的援青干部宋飞,经过两地旅游部门的多次调研交流,达成以保护生态为首要任务,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全县旅游业发展突破口的共识,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整合现有开放旅游资源,推动卓尔山——阿咪东索景区全力创建第一个5A级景区;积极争取成功举办了2018年首届“伊卡洛斯·中国祁连国际飞行节”,该活动成为继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后首个落地青海省的国际赛事,使高品质的祁连旅游品牌形象有了国际范儿。 三年来,随着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提升,祁连县高峰带动群山发展的旅游大环境初步形成。2017年,祁连县旅游接待游客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3亿元;2018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30多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20%,实现了第一阶段的“井喷式”增长目标。 规划援青滨州首创,工作成果领跑全省 在推进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建筑、交通、景观、功能、文化传承等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细化规划设计尤为重要。“规划援青是滨州首创,工作成果可以说领跑全省。”在祁连县住建局任职的滨州援青干部丁海廷说,自2016年起,滨州先后无偿支援编制了《祁连县主城区城市设计》《祁连县三基阵地单体设计方案》等六个规划项目。其中,三基阵地建设完成,主城区城市设计、人民路建筑及街景改造、县政府周转房外立面改造等已经开始实施;建成投用的“三基阵地”项目,已成为祁连县政府广场的地标性建筑。 2018年3月,经滨州援青组接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滨州规划院组成联合专家设计团队,承担了《天境祁连·阿咪东索北麓片区规划设计》编制工作,这是海北州首次引入国家最高水准设计团队。在滨州援青组的努力下,祁连县被列为《青海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中“城市双修”两个试点县城之一,在落实城市设计编制工作方面走在青海省前列。此外,滨州援青组还帮助祁连县培养了海北州第一支专业测绘队伍。 滨州教育援青工作成果被省援青管理组树为典型 教育援青,谋划长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祁连县民族中学担任副校长的滨州援青人才蒋涛,在祁连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民族中学的积极配合下,制订了“三步走”改革方案,对学校进行顶层设计。本应一年半到期返回家乡的他,毅然决然地申请了延期至三年。三年间,蒋涛帮助祁连打造出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优质教师队伍,让祁连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祁连县民族中学副校长蒋涛指导各科备课组长集体教研。 自2015年滨州一中开办“民族班”至今,我市共接纳了120名来自海北州的学生。从2017年开始,我市连续三年,每年优选14名教师分别赴海北州、祁连县支教。2018年,我市又向祁连县民族中学捐赠了125台笔记本电脑,价值50万元。同时积极牵线搭桥,让滨城区六中成为继博兴县实验中学后,又一所与祁连县民族中学结对交流的学校。 通过一系列努力,两年时间里,祁连民族中学中考平均分提高了70.8分,5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也由2016年的5人,2017年的28人,提升到2018年的45人,学校名次也由全州八所中学历年倒数升至第三,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目前,祁连县累计有251名外地借读学生返乡就读,滨州教育援青工作成果被山东省援青管理组树为典型。 滨州医疗团队是草原上的好“曼巴” 藏语“曼巴”是医生的意思。三年时间里,“曼巴”这两个字在王杰书、胡永学等滨州医疗援青人才耳中已习以为常。为了方便给各族同胞看病,他们放慢语速、提高嗓音,练就了一口“慢速”普通话。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他们还利用节假日深入偏远农牧区进行义诊和健康宣教。 王成刚(右二)指导祁连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开展新业务。 2016年冬,王杰书和专家团队决定到央隆乡义诊。这是祁连最偏远的乡镇,至今水电不通,距城区约有220公里,去一趟要在崎岖险峻的山路走上一天,还要不时提防泥石流的危险。当大家劝他们等个好天气再去时,他们却说,当地群众看病更不容易,远点的地方要带着干粮走上好几天,遇到下雪天,出行更加困难,因此必须要去。而在义诊的三天时间里,专家们创下了日接诊300余人次的记录。 除此之外,我市还开展了慈善光明行·白内障公益救助项目,派出专业医疗团队,投入资金80余万元,免费为祁连县居民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52例,受到了当地活佛和民众最高礼节的致谢和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