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滨州坚定不移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紧跟党中央工作决策部署,突出创新,勇于实践,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农业发展硕果累累,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优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飞越。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57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5.39亿元,1983年突破1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之后分别在2011年、2014年、2021年连续突破了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迈进600亿元新台阶,达到610.02亿元,比1949年增加608.45亿元,是1949年的388.3倍,总量年均增长8.4%。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结构较为单一,1949年全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构成为92.9∶1.3∶4.6:1.2。2003年,全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构成为59.8:1.6:24.3:11.6:2.7,2023年优化调整为39.6:2.3:29.8:18.7:9.6,农业经济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结构转变。
农产品从短缺不足到极大丰富,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粮食产能再上新台阶。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仅为50.46万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达到87.01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能稳步提高。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83.73万吨,是1949年的7.6倍,年均增长2.8%。粮食单产水平大幅提高,2023年全市粮食单产432.8公斤/亩,与1949年的53.9公斤/亩相比,是1949年的8.0倍,年均增长2.9%。
经济作物保持稳定。2023年,全市蔬菜瓜类合计产量250.65万吨,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3.9%。1949年全市棉花产量1.33万吨,近年来受效益、种植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棉花生产有所调整。通过生产布局优化和种植制度创新,产业稳定发展,2023年全市棉花单产79.4公斤/亩,单产水平是1949年的5.6倍。
牧业规模化水平提高。畜牧养殖业由最初的一家一户散养,发展到先进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饲养。尤其近年来全市多处高标准禽、猪、肉牛养殖基地投产运行,畜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202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3.56万吨,是1978年的41.4倍,年均增长8.6%。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沿黄、沿海自然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积累壮大,全市逐步形成对虾、贝类、丰年虫三大优势主导品种。其中,对虾总产量稳居全省第1位。202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57.40万吨,是1949年的96.9倍,年均增长6.4%。
林业建设成绩显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滨州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现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4处、省级湿地公园13处,面积达76.6万亩。
特色果品发展壮大。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布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邹平水杏等优势特色林果已具规模。2023年,全市园林水果产量81.97万吨,是1949年的72.2倍,年均增长6.0%。
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农田水利条件持续改善。1998年小开河引黄灌区正式通水,极大改善了北部县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23年,全市耕地灌溉面积达到578.24万亩,小开河、韩墩等灌区现代化改造有序推进,农田输水和排涝能力有效提高。
农业机械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69.98万千瓦,是1954年的9万余倍,1978年的11.1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023年达到93.52%,农业机械化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
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2023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0家,持续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实现滨州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