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滨州市财政局财政监督科科长牟玉琴作为滨州市市派滨城区杨柳雪镇赵李新村第一书记,2021年10月份驻村工作将近两年以来,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和财务专业知识,通过建立算清“五本账”,引领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牟玉琴从一名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高级会计师迅速转变为一名驻村书记,她立足派出单位优势,把财政人为民理财的初心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带到所驻村,心怀为民初心,牢记责任担当,全身心投入驻村助推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说起这两年村里的变化,赵李新村店东李自然村村民、公益岗工作人员74岁的王锁子说:“别看人家牟书记是个女同志,自从来到村里,就想到了家一样扎实,全村家家户户都转了个遍,谁家老人身体不好、谁家的房子需要修理,谁家家庭比较困难,人家都了如指掌。来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村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现在水泥马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前,连庄稼地边也修了大马路。过去村里街道虽然也修了马路,但是很窄,路两边露天的排水沟排水不畅、破烂不堪,稍微下点大雨,村里就污水横流。现在都盖上了水泥盖板,不但干净了还能排到村外边的干渠里,再也不怕下雨了。尤其是我家,过去一旦连阴下大雨,我就得拿着麻袋把门口的阳沟堵起来,不然外边排水沟里的雨水就会倒灌到家里来。”
1973年出生的牟玉琴,虽然一直在机关工作,但是心底一直有一个乡村梦。她说自己的父亲过去在市农机局工作,后来到了市农业农村局,从小父亲和自己聊起经常引以为傲的一件事就是驻村帮群众修理拖拉机,村民们都把他当做亲人来对待的事情。何况自己在市财政局从事的会计和财政监督工作大量的涉及到惠农资金,涉农资金到了农村到底发挥了啥样的作用,乡村振兴持续了好多年了,现在的乡村到底是啥样,需要怎样的财政支持,自己还真缺少直观的感受,因此当知道单位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后,自己毅然决然的积极书写了申请!
来到赵李新村后,经过入户走访、调研了解,很快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赵李新村由茶棚赵和店东李两个自然村合并设立的新村,坐落于北海大道、西外环交叉口以南,横跨西外环两侧,村庄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市区。全村369户957人,党员33人,村民代表31人,耕地12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村民主要以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较为单薄。
赵李新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存在明显的短板弱项,道路、供水、排污等设施老旧、破损,新村融合后党群活动场所狭小、空间不足,缺少文化活动场所。村里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高速路占地补偿收入,没有集体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有了初步的基本了解后,牟玉琴发挥市派滨城区“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书记的职能,组织各单位“第一书记”梳理了涉农支持的相关政策,根据驻村工作任务职责,很快拿出了市派第六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规划书。根据规划,针对赵李新村乡村振兴建设的现状,统筹兼顾,先急后缓,对症下药弥补短板弱项,同时将优势做大做强,所驻村庄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开始有序开展起来。
坚持党建引领,算好“政治账”:抓党建、强基础,筑牢基层堡垒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好坏,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她首先确立了坚持党建引领帮扶工作,抓牢抓实村级党组织建设。
赵李新村的行政所在地在茶棚赵村,该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和行政办公设施相对好一些,但是店东李村的办公室就是一处低矮的三间瓦房。于是先从店东李村党组织阵地提升开始,选择了村里一处低洼的湾塘所在地,新建了上下两层楼的530平米党群服务中心,实行村镇共管公用,完善了办公服务、会议培训、文化宣传等功能,增加了对老、弱、残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功能,为党领导基层治理和服务党员群众提供坚强阵地保障。同时,对赵李新村茶棚赵村党群活动场所进行提升改造,通过制度上墙、挂牌服务、设立党建宣传栏,提升了整体氛围,赵李新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强化。
党组织阵地提升完成后,随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摆上了工作日程。坚持党建引领这条主线,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实行新村党员集体学习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引导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完成重大任务中勇于担当作为。
组织村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学习10余次,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眼界思维和履职能力。对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困难党员开展慰问,增加党员认同感和归属感。发展党员1名,培养积极分子2名,后备力量3名,为党的组织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聚焦农村产业发展,算好“经济账”:强措施、挖特色,助推产业发展
为贯彻实施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共同富裕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坚持把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共同富裕作为重点工作任务。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惠农政策精准服务到户。组织有意愿的村民参加山东省直播电商专题培训班,邀请市畜牧兽医研究院专家对村内养殖户进行指导“把脉”,通过微信群、公开栏,为种粮大户发布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预防等信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立足农业产业优势,探索发展高效农业。发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作用,与市农科院合作,引进试种了10亩紫麦1号,为开展特色小麦种植,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打基础、探路子。发挥村里原有的两个面粉加工厂的优势,开展小麦深加工,打造品牌化全产业链,探索产业增收新渠道。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交通条件,多方筹集资金硬化生产路650米。针对田间部分地块地势低洼,雨季排水不良造成减产的问题,穿越排水涵管200米,修复了排水系统,彻底解决积涝问题,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整合市、区、镇三级帮扶资源,放大帮扶成效。以滨城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百联工程”为契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主动对接帮扶企业,引入社会资本近1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积累后劲。
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算好“民生账”:办实事、解难事,助力村庄蝶变
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整合市、县、乡各级帮扶资源,改善道路、排污、饮水、文体等设施,村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统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提升村内道路近3000米,修建联村路,促进了新村融合,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实施生活污水治理、供水管网改造提升项目,为村庄更换供水管线5000米,排污管道1500米、修复边沟900米,彻底解决供水管网老化、生活污水外流问题。更换智能水表400余块,为村民节省水费减轻负担。硬化胡同5800平方米,实现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到户。
同步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完成光缆、通讯等弱电下地项目1000米,硬化路肩1100米,铺设人行道1000米、混凝土路沿石1500米,新建停车场7处,安装治安摄像头7个,粉刷墙壁25000平方米,种植金叶白蜡260棵、海棠树60棵,美化、绿化、亮化项目提升了村庄的“气质”和“颜值”,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量力实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新建文化健身广场1400平方米,协调安装健身器材8件,标准篮球场1所,420平方米,本村和尚店社区8000多群众受益。新建公益墓地,节约了土地资源。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建设孝善食堂,为村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引入社会资本安装净水站,提升村民饮水用水品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培树文明乡风,算好“和谐账”:重引导、强培育,促进乡风文明
牟玉琴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更需要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生机活力。”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牟玉琴首先着手规范村级管理。落实“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公开公示和全面监督。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行政村财力、物力的整合,硬化民主决策刚性约束,得到了大多数党员、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积极引导引导共建共治。将“建管同步、建管并重”贯穿于村庄建设的全过程,健全完善以道路管护、设施维护、水体保护、绿化养护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公益岗、志愿服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治理。
完善提升平台载体。建设户外科普示范基地,举办“科普大篷车走进赵李新村”等科普活动,宣传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举办“健康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和文明实践活动,组织村民参加我市的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下乡活动,各项活动10余场次,切实丰富群众的文娱生活,引导村民树立科学健康生活理念,促进乡风文明、生态宜居。
培养农村财会人员,算好“人才账”:育人才,强支撑,打通财会服务“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人才的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财会管理和服务延伸到农村基层,牟玉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出台我市《关于构建“1+2+N”工作体系全面改进和加强我市农村财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赵李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试点,完善章程和财务制度,规范合作社运行,加强财会管理,维护社员利益,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工作示范滨州样本。
根据《关于构建“1+2+N”工作体系全面改进和加强我市农村财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赵李新村先行一步。通过建立工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对赵李新村村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镇农经人员集中进行信息采集,将其纳入全市会计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多措并举强化农村会计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服务、监督检查、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规范农村经济主体的财务管理、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市6000余名农村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农经人员集中信息采集完毕,全面纳入全市会计人员信息管理平台。
5月26日,牟玉琴在店东李村10亩紫麦试验田里,看着丰收在望的紫小麦,采下几个饱满的麦穗,放在手心里搓开。她和村党支部书记王树华说起下一步打算:“今年第一年试种,看来亩产1200斤左右不成问题,按照每斤4至5元的市场价,每亩收入约在5000至6000元。一定在采收过程中让村民前来参观,让群众实地亲眼看到种植特色紫小麦的前景。通过实实在在的对比,引领群众转变观念,调整种植业结构,最终用种植专业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种植、管理、收割、加工,提供全链条一条龙服务,一方面减少压缩种植成本,另一方面把种植业深加工发展起来,实现农业增产、群众增收、农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