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今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要做到协同配合、相互协调,必须回归各自的教育属性、明确各自的职责定位。
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知识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有关情况。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指导优势;用好社会育人资源,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和睦家庭关系,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同时,主动协同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积极配合学校依法依规严格管理教育学生;引导子女体验社会,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社会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以及文化艺术、科普体育、手工技能等实践活动,帮助子女更好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社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教育。社会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社区面向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等要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同时,还要坚持净化社会育人环境,着力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朗社会文化及良好网络生态。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绝不是让家庭和社会变成学校,而要回归各自的教育属性,让学校切实发挥好积极主导作用,做好知识教育;家庭明确主动尽责的主体责任,做好生活教育;社会真正给予各方面的有效支持,做好实践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明确定位、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协同育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