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文化的养成,都源自厚重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需经得起实践的验证和历史的检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勇于谋新,敢于先行,以推动文化更好传播为目的,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文化竞争力;但也必须遵循客观现实规律,尊重人民情感意愿,拒绝盲目而为,避免让创新流于“形式主义”“功利主义”。
从字面看,文化“两创”需要一场头脑的激荡、思维的风暴,从内容、形式到载体、内涵,改变传统文化的归纳、表达、输出方式,完成一次“重新转码”。在新媒体时代,要赋予优秀经典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就需要适应新的传播语境。如果脱离时代的驱动力,则承载不了新时代文化的“内核”,承担不起激活、更新、优化文化生态和传播路径的重任。
从深层次看,文化“两创”并不能脑子一热、大腿一拍,仓促上马、胸无全局。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文化的创新转化亦当脚踏实地。唯有深入调研、精耕细作,唯有心存敬畏、目光长远,才能不偏离航道。绝不能急功近利、盲目“狂飙”,那结局只能导向一个“漫长的寒冬”。
历史和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够相结合的,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创”就必须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就要与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相契合。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不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有人自创“丑书”标榜为书法创新,有人拿注射器射墨“创作”国画。这些哗众取宠、利欲熏心的“伪大师”糟蹋传统文化的同时,竟不乏拥趸“铁粉”给这些伪大师们“捧臭脚”、唱赞歌。如此斯文扫地的行为,自有群众目光如炬。
事实上,要强化文化“两创”,关键要做好融合文章:在传统文化、时代特征、人民需求三方面找准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文化创新的目标指向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倾听人民诉求、反映人民意愿,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契合时代精神 、贴合大众审美的文化产品,不能曲高和寡、自以为是,也不能把步子迈得太大,让人民群众“掉队”。文化“两创”要为时代和人民而歌,唯有浸润人心,方能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