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故事,传承中华文明。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举办的“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中,山东滨州沾化区鲁锦(老粗布制作技艺),博兴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鲁锦(老粗布制作技艺)、地毯编织技艺四个省级非遗项目惊艳亮相,展现了我市传统织绣印染类非遗项目的独特地域文化魅力。
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极具生命力的“活化石”。近年来,滨州市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52个,市级非遗项目214个,建有孙子文化(惠民)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创新开展非遗工坊创建工作,拥有市级非遗工坊52个,省级非遗工坊2个,以非遗“两创”发展持续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和系统性保护,助力传统工艺振兴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
让非遗“活”起来且“火”起来,才能更好地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提供重要精神支撑。守正不渝中创新不止、和合共赢,分级、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准确、客观、全面摸清分布状况与保护现状,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中所蕴涵的价值。
依托文旅产业,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机制,重点扶持、有序推进非遗品牌转型升级,提升非遗品牌的价值和竞争力,使非遗文化成为实现消费人群不断破圈的精品文化资源。
优先培养一批复合型文遗人才,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耐得住寂寞、守的住“匠心”,在老手艺的传承中保持“指尖温度”,为非遗传承注入更活跃的生命力。
非遗之美,浸润着先人智慧、蕴含着大国匠人精神。走好非遗守正创新之路,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激发更持久、更深沉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