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把“双刃剑”。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控力、判断力较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行为模式和身心健康易造成不良影响,容易出现沉迷游戏、网络直播等现象。特别是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青少年正在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所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迫在眉睫。
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指示精神,协同推进“打防管控宣”各项措施,通力配合开展属地管理、行业治理、反诈宣传等工作,搭建起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强力屏障。深入开展“云剑”“断卡”“断流”等专项行动,深度研判攻坚大案要案。2023年以来,全市电诈案件破案数、抓获嫌疑人数同比分别提升53.82%、133.75%。
预警劝阻工作是降低电信诈骗案件发生,让人民群众免受财产损失的有效手段。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免受电信诈骗危害,全市公安机关开展96110反诈预警专线“线上”电话劝阻与属地公安派出所“线下”(资金预警)见面劝阻专项工作,直接阻断群众与电诈分子转账链条。2023年以来,全市处置电诈预警信息200余万条,每日实施精准预警劝阻6700余次,有效避免了一批潜在案件的发生。同时,持续深化“断卡”行动,深入推进黑灰产治理,强化安全监管、技术反制和线索查处,严厉打击、整治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犯罪,先后查处“两卡”违法犯罪人员698人,有效震慑了电诈及关联犯罪。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网络安全也不可能有青少年的安全。希望相关部门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出击,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筑牢反诈“安全网”。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介绍各类网上购物赔付、兼职刷单、冒充“公检法”等较为典型的电信诈骗形式,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掌握反诈知识,营造全域全民反诈声势,切实提升防范意识。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以及未成年人,谨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如果在生活中接到96110反诈专线或派出所的反诈骗电话,一定及时接听,根据民警指示,停止与诈骗分子的联系以及给陌生银行账户的转账行为,避免上当受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