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保护和传承非遗也有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服务民生、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涵盖口口相传的技艺、表演艺术、传统习俗、手工艺等多个领域。目前,滨州市有涵盖吕剧、胡集书会、鼓子秧歌、滨州剪纸、博兴柳编等国家级非遗项10项、省级52项、市级214项。随着吸收现代科技、艺术和设计理念,对非遗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逐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然而在当下,还有很多非遗项目的探索和传承仍面临着众多问题和挑战。非遗项目本身的局限性,像一些非遗传承人仍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导致未找到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有的非遗项目因传统手工制品,如木雕、刺绣等制作过程费时耗力,成本又高,难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其次,由于非遗项目学习难度大,周期长,收益小,再加上部分非遗项目的公众认知度低,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传承工作,导致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等。
无论是非遗的守护还是文化的传承,这都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加强非遗项目的普查与记录,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基础数据。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从人员选定、教育培训和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支持,为非遗项目选定合适的“继承人”。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鼓励科技创新,开发更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非遗产品,如文创产品、家居用品、服饰等,丰富传承发展新路径,让非遗文化传承和现代化生活、文化服务品质化提升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组织开展“非遗+”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创新融合和服务转化。
非遗文化来源于历史,存于当下,续于未来。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发展其艺术创造能力,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