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网络热词一定少不了李子柒。结束长达三年的停更期,李子柒带着最新“漆器”非遗作品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不到20分钟,“李子柒回归”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越来越多人在李子柒的视频里,看见美学中国,看见多彩非遗,更看到传统技艺带给人们的美好与绚丽。
李子柒的回归给非遗带来了巨大流量,这也是传统技艺赢得社会眼球的关键时期。而说起非遗,滨州有底气、有实力,比如剪纸、布老虎、鲁绣、渤海晒盐……一项项滨州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血脉的传承基因,更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定基石。
滨州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鲁北民俗风情和地方风貌的文化特质,现有国家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52项,市级非遗214项,众多非遗项目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与亮点。但是,部分非遗项目日渐式微、缺乏关注等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何让非遗火起来、传下去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重要难题。
多维扩展“非遗+”传承发展路径,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文化服务品质化提升相结合。比如,近年来我市联动全市7个县(市、区)创新设计打造非遗研学路线、开展非遗课程研发,将蓝印花布、草柳编、曲艺、贝瓷、酸浆豆腐等特色非遗项目体验灵活嵌入不同县(市、区)的景点参观、历史文化研学过程中去。这是一个“非遗+”的成功探索,创新性地探索了非遗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以培亮品,在品牌打造上用心用力。深度挖掘本地丰富的非遗资源,邀请专家教授,就手造的传承创新把脉问诊、建言献策,以博兴草柳编、布老虎制作、阳信牛骨雕刻、鲁绣、木匠、惠民绳网、无棣盐雕等特色技艺成为培训重点,打造手工编织等具有滨州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职业培训品牌。
以人为本,做好非遗传承人培养保护工作。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是人,但不少非遗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要高度重视发挥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通过开设培训课程及非遗文化交流大会等,建立健全非遗技艺传承人梯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