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听滨州 链接美好生活,我用声音为滨州服务!今天为您带来滨州那些事儿之《先有皂荚树 后有北镇街》:
北镇,一个承载着众多历史事件和美好回忆的地名,今日的大滨州就是从这里走来。
相传北镇在西汉时就有了,西汉至南北朝属漯沃县,也就是湿沃县,隋朝至建国前属于蒲台县,正式出现“北镇”名称是在唐朝时。
在北镇街道办六街居委会有一棵皂荚树,据说该皂荚树植于隋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老北镇的标志之一,因此民间流传着“先有皂荚树,后有北镇街”的说法,
北镇自唐朝起就设有渡口,被称作“十省通衢”,船运繁荣,交通发达。据金代石碑记载,“南望清河影带,昼夜不息,舳zhú舫fǎng交错,商旅蝉阵于东西,滨之城市士庶蚊聚。”乾隆年间的《蒲台县志》描述“(大清河中)海舶自闽广来,商贾辐辏fú còu,号称殷富。”
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黄河在张肖堂决口,至道旭分为二派,再至三岔口合流入故道。老蒲台县城与北镇之间的原有河道,在二三年内被黄水喷死,河道溜移至蒲台县城以南,自此,蒲台县城及周围村庄由黄河南岸改为了黄河北岸,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的河道。
清末民初时,老北镇有字号的商家近百家,每逢农历三、八,北镇大集会有数万人聚集,造就了远近闻名的北镇大集。
根据记载,解放前的老北镇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村。南村人口最多,分为一街和二街,也就是后来的和平、义和。
东村是三街,也就是后来的红旗、胜利。北村分为四街和五街,也就是后来的五四。
西村最小,就是后来的六街,1991年,这里成立农贸市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亲笔题名“鲁北蔬菜水果批发市场”。
1950年,北镇划归滨县。1982年,以惠民地区行署驻地的北镇为中心,设立县级滨州市,为后来城市发展奠定了直接的基础。1987年,滨县并入县级滨州市。2000年,地级滨州市成立,滨州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作者: 孙洪师,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集团)经管办主任,主任编辑,滨州市档案学会理事、山东省档案学会会员、滨州市政协首批特聘文史专家及文化文史专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