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师初创散记
文/李玉德
薪火相传,学脉绵长。2023年12月1日,惠民师范迎来了75周年华诞,这是我们惠师人共同的节日。为此,成立校友会,并于12月16日在滨州学院隆重举行了仪式。惠师永远是惠师人的根。我们这代人有义务让后人了解惠师历史,传承惠师精神。为表达惠师人的情感,通过校友会将“惠师”传承下去,让校友会成为每一位惠师人的心灵家园和精神驿站!那么,惠师是怎样一所学校呢?回顾学校的创业史,回首感悟创业者艰苦奋斗,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有必要将惠师的初创史展示给大家,以激励后来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
惠民师范的历史是光荣的历史,是艰苦奋斗的历史。惠民师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共渤海专署独立创建的一所在冀鲁边区最早最有影响力的中等师范学校。建校75年来,培养出近两万名学生,遍布全国各行各业,为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对山东教育的贡献,更是独树一帜。惠师初创的师生经历了由学校初建到逐步走上正规办学的创业期,他们在困苦环境中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校园,他们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热情报国,努力学习的精神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一
I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进攻,战场上,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城掠地,势如破竹。1948年9月,解放济南的隆隆炮声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此革命大转折之际,各地各单位亟需各方面的干部和人才,华东局及山东省不失时机地在山东临朐县与益都县交界处的闵家庄(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所在地)召开了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大力开办师范教育和中学教育,迅速培养革命人才,以助形势的发展和革命的需要。会后渤海区行署积极贯彻省委教育工委会议精神,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决定着手创办一所师范学校。由于惠民县城刚刚解放,形势还不稳定,决定将校址暂定在惠民城北三里的马画匠村。马画匠村有五十多户人家,地域开阔,群众基础较好,又靠近县城,便于领导,且有旧庙和多余民房可供使用,有办学的客观条件和区位优势,所以,就将校址暂定在了马画匠村。
二
渤海专署对创办师范学校极为重视,1948年10月,行署经过专门研究,决定派行署教育处科长关锋和李青田等同志专门负责师范的筹办工作。由此可见,师范的规格之高,地位之强。通过关锋、李青田等同志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于1948年12月1日终于如期开学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学当天,红旗飘扬,锣鼓喧天,华东局、山东省和渤海专署的分管领导悉数到场。渤海京剧团和附近的干部群众也纷来祝贺。主席台横幅上“山东省渤海后师开学典礼”几个红色大字鲜艳夺目,如盛开的桃花。横幅下,以关锋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穿着洗的发白的军装,腰系武装带,斜挎手枪,整齐划一的肃立在主席台上,威武壮观。通过多渠道聘请来的,知识渊博的张伯扬、石锋、李一村 崔丙南、张东太、张益堂、赵一民、孙云汉、孙谋纯、王鹤村、时传记、季华(女)等16位教师穿着长袍在主席台亮相,如一股清流,使会场文化气息更加浓郁。职员杨景献、徐寿槐等人在主席台上跑前跑后,贴标语,弄幕帐,使场面显得更加热烈。
山东省委代表主持了开学典礼,在“山东省渤海后期师范学校已于今天成立了”!的一声高喊下,会场沸腾了,台上台下的干部群众高声欢呼,紧接着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华东局领导的讲话将开学典礼推向了高潮。由渤师开学典礼的规格可见华东局及山东省对渤师重视和其地位之高。这一天,开创了历史;这一天,这所鲁北平原上的最高学府,培养革命师资的摇篮,在欢呼声中诞生了;这一天,被定为了校庆日。根据形势需要和华东局的指示精神,渤海后师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项目标确定为教育方针,将“拉起千百万人的文化大军,扫除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做为教育任务,并确定星期日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义务劳动日”。在紧张的准备中,不到半月的时间,于12月15日渤师便正式将教学工作带入了正轨。
三
渤师初期招生272人,一级两个班,学制一年。其中学生有侯丙章、李韵斋、孙明德、曹继兴、刘心一、李名扬、李文明、李东濂、张心辉、王裕民、张复平、赵印甫、李美斋、盖昌明、刘敬恒等106人。二级四个班,学制二年。其中学生有张道宽、薛寿萼、刘青山、李振鹏、刘芸亭、刘元祥、李文坛、郑盛芝、张延寿、侯志、赵长发、商育才,崔继忠(女)、玉莉(女)、季岭(女)等108人。其中,玉莉、季岭为插班生。还有补习班的一个班58人,后并入三级。1949年秋,又从二级中挑出部分学生,编为一级三班,和二级同时毕业,学生有张致祥、房旭东、车敬志等人。这近三百名学生,文化程度有完小,初中,高中,三级学历不等,其中多数为初中学历。年龄从最小的14岁到最大的40岁。生源一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来自新解放的城市。尽管学生情况复杂,但都接收了革命洗礼,后来都成为了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用之才。
1949年秋,又招收了三级的两个班,学制二年。加上并入三级的原补习班的一个班,三级共三个班。
四
“解放区呀么嗬咳
大生产呀么嗬咳
军队和人民 西里里里 嚓啦啦啦 嗦啰啰啰太
齐动员呀么嗬咳
……”
在军民大生产的歌声中,渤师的师生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艰苦条件下,用自己的双手,利用现有的条件,边学习边建校,在他们辛勤的汗水中,一座初具规模的师范学校在马画匠村矗立起来。
村东,粉刷一新的老庙,显得格外明亮,是老师们的办公室,附近的民房用土坯垒上课桌,用草把子扎成凳子,用石灰和烟灰抹成黑板,用门板支起讲桌,一座座教室便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将磨棚和柴草房打扫干净,垒上土炕,用砖盘上炕沿,铺上厚厚的老草,便成了温馨的宿舍。《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真乃是:学子居之,何陋之有。正如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渤师初创,师生同道,苦中作乐,不改其志,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就是当代之颜回。说起来,当时的渤师真是穷的可笑,开学之日,全校十六名教师,六七位校领导,四五个职工,竟然只有图书十二本,红、紫药水三瓶,这就是渤师的全部家当。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师生们自己动手,收集图书,自制墨水,油印教材……在师生的辛勤劳动下,学校的文化教育用品逐步丰富了起来。
“开饭了!”在大师傅的开饭声中,一通锣响(那时候上课敲鼓,下课敲鼓),师生们涌向了伙房,伙房是用宽大的车棚改造而成,两口大锅(大得能煮人。大师傅炒菜必须站在锅台上,用专用的铁锨当铲子,才能将菜上下翻动)。一口蒸窝头,一口炒菜(早饭,一粥两个窝头,午饭一菜三个窝头,晚饭,一汤两个窝头)。无论是校领导,无论是教师或学生,在生活上,统一配给,同甘共苦,同样伙食。为支援前线,师生们只吃粗粮,一周仅吃一次细粮。大锅前,学生们排成一字长蛇阵,大师傅顾不上看着阵仗,随用勺子给同学们盛着白菜猪肉饨粉条随用地道的山东口音高喊着:“明天改善伙食,猪肉白菜大包子”!一听改善伙食,乐的学生们又蹦又跳。食堂前面就是渤师的大操场,吃饭时,师生们习惯蹲在操场边,大道旁,边吃边聊,这种场景成为了渤师的一大奇观。
学校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边学习、边劳动、边宣传。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清晨,起床号一响,学生便纷纷起床,十五分钟内必须到操场,按班级排成队伍,于是,“一二一”的早操声便划破了黎明的寂静。晚上,欢快的革命歌声响彻天空,师生的革命热情感动了乡亲,让僻静的小村在歌声中开始沸腾。
歌声过后,是同学们的晚自习时间。晚自习上,学生们八人一盏豆油灯,同学们就在这昏暗的灯光下,围坐学习,争议讨论,研究学问。虽条件艰苦,却不失青云之志。待熄灯号一响,一切都归于寂静,同学们便进入了温柔的梦乡。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请假制度也非常严格,除秋、麦二假外,一般不准请假。实在有必要回家时,学校按回家按路程发放餐证,沿途找村长交证就可就餐。
五
1949年春节,迁校到城内西门街(县农机局旧址),6月又迁到今天的校址。今校址是清代考秀才的考棚,民国时的省立第四中学,迁来前是渤海干校住地。当时校址面积仅占校园的不到一半,西邻为渤海区党校,北邻为行署子弟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教学楼位置。学校迁来后,办学条件大为改观,办公室,宿舍,教室,伙房,卫生室,图书馆,仪器室等房屋应有尽有,文体器材,桌凳,各类设备齐全。作息的号令,也由过去的敲鼓鸣锣改为摇铃。只是学生仍睡土炕,晚自习仍是一个小组一盏煤油灯,伙食仍基本上是粗粮,甚至吃高梁面。校址变了,条件改善了,但学校艰苦奋斗的校风并没变。当时开设课程有,政治、教育、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美术、音乐、体育等,教材一部分用晋察冀边区的初中课本,后省教育厅也编了一部分中学课本,供使用,一部分是自编的讲义(如“教育通论”、语法知识”),各科教学注重联系当时形势,根据政治斗争、学生思想实际,开设教育课,批判旧教育,介绍老解放区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目的是为革命、为解放事业服务,国语选讲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联系解放区的土改,阐明“好得很”和“糟得很”是阶级立场问题。
六
1949年6月,山东省师范教育会议又提出“继续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加强文化教育,提高现在中等学校的质量”的指示精神。同年冬,省教育厅又提出要“向工农开门”,渤师坚决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狠抓学校组织建设,完善了由关锋为校长,刘冠甲为副校长,李青田为教导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王靖(女)(注:王靖,原名王爽兰,曾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正处级干部,徐向前元帅前妻)为副主任的领导集体。1949年秋教师杨悦如、张铭吉又提为副主任,陈省三为教务员兼团委书记。姜冠伦为总务主任,甘祥五为副主任。
1949年9月,省教育厅给渤师从济南派来了一批新教师,这些教师是葛子和、杨际龙、杨雪樵、王宗龙、石雨田、张东皓、商松石、章荣庭、王佩璋,他们是解放前的中学教师或大学生,参加革命时间较晚(均在1949年6月),学校贯彻了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提高觉悟的同时,使得这一部分新教师来校后,加强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他们是学校的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10月15日晚,即秋假后开学上课的前夕,关锋在教师学生代表茶话会上讲道:“渤海师范今学期有两大喜事,一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三是增加了九名知识丰富的新教师………
自此以后,渤师教学气氛更加浓郁,备课、查堂、听课、自习辅导、作业批改形成制度。以五爱精神进行教学和理论要结合实际的原则,渗入教学领域,政治课要讲《共同纲领》和哲学,历史课突出人民群众作用,摒弃英雄史观,地理课联系解放区形势,美术课作时事漫画宣传,生物课开设嫁接解剖,理化课有设实验演示,音乐课教唱革命歌曲。课余时间学生的扭秧歌渐为歌泳比赛和球赛所替代。1949年2月,渤师又成立了附属小学(十字街学校校址)师范教育逐步向“新型正规化”转变。
七
渤师成立之初,解放战争正在进行中,学生们由于社会原因,家庭出身,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一时,“变天”、“渡金”、“当教师安全”想法甚浮尘上,为转变学生的思想,自建校之日起,校领导即把政治思想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校党支部,以及团委、班主任、学生会,经常研究学生思想变化,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师生除参加当地政治活动外,教师每天早饭前,坚持政治学习一小时,政治学习主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学党的文件,学报纸社论。后来又系统地学习社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定期联系实际,写心得体会,或出题测验。学生的课外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时事学习,组织学习毛主席的文章和党的文件及报纸社论,每周进行小组讨论,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和表现,鼓励进步,批评落后。每周一次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学校每周召开一次师生大会,由领导讲话,讲革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批判“强权即公理”和“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论调,明确人为什么活着?革命青年应有什么品质?“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
由于学生的成分复杂,心理状态各异,学校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1949年春,在学生中开展了“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的活动,动员向组织交代个人问题。1949年学校利用“五四”青年节的时机,召开大会,一是控诉在蒋管区所受的毒害,揭露反动派的罪恶;二是讲清自己的历史,以便轻装前进。当时,杨博、安中玉等几名同学在大会上讲到激愤处,讲得痛哭流涕,影响极大,让学生们打消了顾虑。会后,绝大部分有问题的学生都向党谈出了自己的政治历史问题,如国民党员、三青团员、民社党员身份的,都做了如实的登记,还有自己的家庭出身,向组织做了说明。此后,学生们轻松上阵,轻松愉快,更加向党靠拢。
“五四”会后,同学们觉悟提高了一步。各班出现了比思想、比学习、比劳动的“三比”运动,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在此基础上,学校不失时机的开展了“突击创模活动”。并在麦假后举行了全校评模大会,评出模范人物、模范班,张榜鼓励,并奖给模范班一级二班锦旗一面,进步空气,弥漫全校。
八
渤海师范以抗日军政大学为楷模,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为教育方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为出发点。将渤师打造成了革命的大熔炉。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课余时间,同学们唱着歌,迈着欢快的步伐,迎着落日的余晖,奔向了附近的村庄,走进军属的大门,担水的,扫院子的,除粪的,泥墙的,还有帮助洗头、洗脚、洗衣服的,简直是无活不干。乐的军属大爷大娘合不拢嘴。同学们还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报告他们最关心的前方消息,代写家书,既鼓舞前方战士斗志,又安慰了后方亲人的心。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生们坚持用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美化校园。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种菜、帮灶、拾柴、清扫校院、脱坯、垒墙、搬运……尤其是迁新址后,同学们在古城墙上捡砖七、八万块砖,脱坯二十万块,自建土房22间。在校内铺修甬道,并将铺修的甬道命名为“建国路”、”青年路”、“和平路”,甬道的铺修,不但美化了校园,同时改变了校内交通状况,有效杜绝了校园内雨后一片泥泞的状况。
渤海师范在师生们的努力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他们所表演的文艺节目,更是让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歌曲呀,山东快书呀,《白毛女》呀,《小二黑结婚》呀,《杨排风》呀,《铡美案》呀等节目的上演,更是惊动了惠城周边的村庄,这些文艺节目的上演,不但活跃了当地气氛,宣传了大好形势,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阶级的罪恶,歌颂了党的伟大,决策的英明,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
1949年下学期,学生还办了四处民校,其中一处为高级民校,学生每晚都去轮流上课,关锋校长戏称,他们是既当学生又当先生。
仅一年时间,惠民师范从无到有,艰苦奋斗,基础已经奠定(政治思基础、组织基础、工作基础、物质基础、师资等),象茁壮的禾苗,初开的蓓蕾,边学、边干、不断革旧布新,探索教育规律,逐步向教育的殿堂迈进。
1950年,渤海师范改称惠民师范,终于挤身于教育殿堂的行列。
作者简介:李玉德,滨州阳信人,惠师82级校友,滨州市作协会员,阳信县作协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