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正在热播,今晚收官,我忍不住要蹭个热度。否则,这部剧的“回头率”可能不会太高,再怎么炒作也显得多余。《孤舟》无疑是一部烂剧,尽管有人批评其剧情、演技、人设,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关键。此剧最大的问题在于:其价值导向存在严重问题,它本不应该通过审查!
篇幅为“叛徒”而设!
谈剧必谈主角,也就不得不说到张颂文。这就有异议了,主角不是那个什么晞吗?不对,这部剧就是“引导”大家觉得主角是张颂文扮演的周知非!
从结构和“篇幅”上看,周知非有较强的“占有欲”。剧中周知非的“前生今世”交待的非常清楚,一个完整清晰的“时间轴”倾力呈现,倒叙、插叙、闪回不一而足,人物表现的是立体而不平面,生动而不苍白!其实这些情节完全可以假借第三者之口描述,一笔带过。想省钱省工省料的话,影视剧还有一种表现手法,叫“旁白”。但这部剧中,把两个特务姑苏泛舟都拍的如此精致,你们说谁是“孤舟”?更为可笑的是,周知非曾是一名老资格的“地工”,被中统人员用美人计策反,居然还成了他的初恋。这个剧情“唯美”的既败坏了地工形象,又恶心了“初恋”这个词。而反观顾易中,先后经历“叛变”、“弑父”、丧姊、假婚、女友牺牲,中间穿插着洗清冤屈和搞谍报活动,这一切都发生在1941—1945这几年期间,留给他的表演时间太少了;空间?空间周知非都占去了!你让这孩子咋演?所以演技上张颂文是绝对胜出,“二主”顾的表演少时间缺空间不立体太平面。
还有,顾第一身份是建筑师。可是,姑苏城内没有残垣断壁,没有遍尸街头,没有破衣烂衫,是日本鬼子“保护”的太好了吗,害的主人公只能玩模型,毫无用武之地?
说《孤舟》不得不说《狂飙》。谍战剧、反腐扫黑剧一直是比较博眼球的类型,张颂文聪明,《狂飙》《孤舟》两者都占。说“导向不正确”不“连带”上《狂飙》都觉得对不起颂文老师!《狂飙》一剧,他将高启强当作《教父》来演,一经播出,高启强“高大威猛”的形象,黑社会那牛哄哄的作派令很多没有“边界”的人心向往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效果?因为篇幅、表演、资源都分配给反面角色了,正面形象也是被“时空压缩”递不上招啊!与《孤舟》何其相似!有人会说了,人家演技好,所以剧中角色让人喜欢!演技好还有错吗?演技好当然没错,演技好不是靠结构和篇幅的“占用量”,作为一名好的演员,要明是非,知道“红花”“绿叶”的关系;而作为导演编剧要懂取舍,更要具备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如果《狂飙》的创作过程中,张译与导演、编剧是这方面发生了不愉快,我挺张译!我们发现张颂文在《孤舟》中还是“艺术总监”,怪不得!你看看他给自己加的戏,只举一例:剧中多次出现他转笔的镜头,这么说吧,我大概和张老师差不多年纪,此镜头一出,立马把我带入30、40年前的中学时代,而没有进入到故事发生的上世纪30、40年代!
所以,他如果是一名好演员,应该在有限的篇幅里,演的让人“恨”才对呀!你还认为他是好演员吗?
正面人物无谍战本领!
再看剧情,“谍战”一词,往往代表着“烧脑”。而《孤舟》中地工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仅举两例,顾的两条上线一是黄二是王。黄是来的不明白,走的也不明白:黄秋收是怎么出的场?不知道!所以不说了。他被盯梢,自己是觉察到的,顾第一时间电话也发出了警告。然而周的学生谢文潮上海、苏州的来回穿梭,侦查、取证、请示,最起码给了黄两天时间吧?黄不但没把他掌握的三个下线汇报给组织,还有空将字条撕碎了就着面条吃,而且被俘现场用“坐”以待毙太形象不过了,直接没有反抗啊!接下来是王明忠,算了,王明忠还用说吗?王是来的挺明白,怎么稀里糊涂地进的90号,别说他了,连观众,恐怕连导演和编剧也都不明白吧!因为,很显然是党内有叛徒,可是到了也没交待啊!
再说个好玩的。我党新四军部和潜伏者顾易中苦于无法获取日本针对罗武强的“武计划”,恰巧,这个时候顾园对面搬来了一位邻居,你看看:他是日本人,却会评弹,与日军联系密切……接下来再看看他干的事:拜师张海沫,替夫妻二人解围(相当于在日本鬼子枪下救命),带二人潜入军部……这个时候顾又恰巧发现了“武计划”,他又恰巧发现了顾的“作案”行为,然后,然后就把顾给放了!感觉这个小野次郎是导演和编剧给顾安排的“观音姐姐”,因为别的都解释不通啊,窃取“武计划”全剧最有技术含量、最具谍战元素的一件事,所有细节都是在一个个的“恰巧”中完成!
反观周知非,推理、盯梢、侦破、暗杀,剥丝抽茧、有条不紊、杀罚果断,完全是一名站错队的老特工形象。
你看看,能力强、业务棒、体恤下属、玲珑八面,还会敛财……这就是周知非、高启强“受宠”的原因,象剧中唱的一样“教我如何不想‘他’”呢?!
剧中致命硬伤!
另外,请注意,重点来了!
在周的儿子送到日本当人质,和他亲自枪杀掉其初恋的桥段中,伴随着周知非的画面音乐悄然进入,歌曲中隐约有什么“左右逢源天伦散”“究竟是身不由己”“还是情非得已”等词句,听听这不就是在描述周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吗?天啊,自进入影像时代,平生第一次见到为一个汉奸、叛徒放插曲的!我想,各位也是第一次吧?把一个“三姓家奴”,一个杀志士、杀发小、杀女友,双手沾满无数革命同志鲜血的无耻叛徒,唱的这么无辜、无奈和无助,我的三观都在风中凌乱了!
朋友们,到此为止,我说《孤舟》“导向不正确”,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吧?!笔者在主流媒体工作30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意识形态工作者,并没有把话说得太大,即所谓的“上纲上线”。单就从看着《小兵张嘎》长大的经历,也知道如何对待和表现鬼子与汉奸吧。还是呼吁大家,“看剧”须谨慎,要有自己的底线,相信大众的判断,别被一些无脑无德无法无天的影视、文学作品所迷惑!
最后,我再次提出我的疑问:《孤舟》是如何通过审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