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洋湖,邂逅美丽
——锣鼓声处是吾乡
文/史付亮
我的家乡洋湖,在阳信县城西南一隅。地处三市(滨州、济南、德州)四县(阳信、惠民、商河、乐陵)交界。全乡有97个行政村,沟盘河、德惠河如同两条玉带从此穿过,灌溉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哺育了两岸五万洋湖人民。
鼓子秧歌——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洋湖乡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鼓子秧歌在洋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村村有秧歌队,各有各的风格,每到农闲、佳节来临,意气风发的洋湖人便“手持彩练当空舞”,虎虎生风。老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都能扭一扭。《扭起秧歌抓振兴》已登上灯塔党建在线平台。豪迈的舞姿不仅吸引了山东航空学院艺术院系的高材生前来采风,更让外国留学生对家乡的民间艺术喜爱有加。每每秧歌演出。震天的锣鼓响彻大地,踏着节拍翩翩起舞,唤醒的更是游子一份乡情、乡愁。锣鼓声处是吾乡……
“大地欢歌”首届芍药文化旅游节、山东省秧歌艺术展演交流大会在张杨村的成功举办,让洋湖着实“火”了一把。百草园里的芍药竞相开放,张氏樱桃大棚种植基地开始采摘,更有三百多亩的薄荷种植基地焕发生机勃勃,孕育着无限希望。大美洋湖成为广大网友、群众争相打卡拍照的热土。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矗立在后刘店村西的王莽冢,相传是战后将士们每人捧起一把土将阵亡的壮士埋葬而成,千百年来仿佛诉说着战场惨烈、岁月沧桑。“先有凌霄阁,后又大秧歌”,建于明朝时期的凌霄阁,相传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娘家,庇佑这方水土风调雨顺,岁岁年年,现存的只剩下后殿,能与孔庙盘龙石柱媲美早已运抵黄河决堤的白龙湾赈灾。网口张村南的四女坟见证了她们敢于革新、不屈服于命运的英女刚烈;位于油坊张村北的麒麟堂任凭时光变迁传为佳话……
丰富的资源,红火的企业:洋湖西部地下储藏着丰富的干冰资源,鲁胜二氧化碳厂在勃李东部拔地而起,每天来来往往忙碌穿梭的大型罐车成为家乡公路上独特风景。如今二期球罐建设如火如荼。年产值达5亿元的滨州辉佳农牧科技落地投产,山东广坤铝灰、山东瑞烨铝合金法兰项目等企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家乡的支柱产业。
勤劳务实的洋湖人:洋湖有“三多”:外出打工的多、往家里带回的钱或汇款多、富裕起来的村民在打工地或县城买楼的多。在改革开放初期,在能工巧匠、致富能手崔广田、司元福等人的带领下,早早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主要集中在天津、北京、东营等地,大批中青年学会了建筑、装修技艺,干啥荫啥,出现了像后高这样的建筑专业村,大大小小的包工头不下几十个人。走南闯北泥瓦匠,技巧百能打工人,处处留下洋湖人的身影和足迹。积累起财富的务工人员不再满足于靠力气挣钱,开始走上了销售建筑、装修材料等经商之路,很多外出打工的洋湖人早已融入进所在的城市…… 在外务工富裕起来后反哺家乡,高海丝假发的引进就是最为有力的实证。
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土地流转,在确保传统农业种植面积基础上,齐心协力发展高效农业:引种秋葵、富硒红薯、朝天椒、丹参等经济作物,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在家门口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了群众的收入水平,大伙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洋湖乡庆淄路南延路西处一片向日葵花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以蔚蓝的天空为底色,风力发电机的羽翼随着风的节奏悠闲的旋转,成片的向日葵组成的花海向着远方摇曳,为美丽的洋湖增添了几抹浪漫的情调,南来北往的忍俊不禁驻足拍照,成为众人朋友圈里的“网红”打卡点。
水美景美人更美:不必说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从洋湖走上革命的道路,也不必说知名画家史连玉老师潜心绘画;不必说北京特级教师史建筑老师从乡村教书直至北京十一中,更不必说走进北大、清华的洋湖学子史佩佩、刘志强…… 他们是家乡升腾着的希望。走上中央卫视越战越勇的洋湖胖女孩吴培芹敢于挑战自我,那些茂腾腾的后生,家国情怀犹如一粒种子已经深深植根他们的心中,未来可期。
“清清的河水,粮丰遍地金,我是你勤劳善良的洋湖人……”每当吟唱《我是洋湖人》,浓浓乡情油然而生。就连去长沙学习的马洪涛老师在高铁上见到下一站“洋湖西”(同名不同地)倍感亲切。
我爱洋湖,我爱我的家乡!
作者:史付亮,阳信县洋湖乡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