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家庭医生来了!滨州所有区县全面推开医共体建设 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发布时间:2017-12-07 08:52:48   21268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今年8月份,无棣县水湾镇刘丰台村村民刘绍云在水湾镇接受县级医院医生做的阑尾炎手术,只花费了住院费200元,与去县医院做手术相比节约费用2155元。6月份,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在无棣县启动,无棣县组建完成2个县域内医疗联合体,并建成了区域心电、影像中心,选取三个乡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分级诊疗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通过4项工作措施,使医共体真正成为“共同体”,为全市医改趟出了路子,让群众成为受益人。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拉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促进了健康服务模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无棣县医共体运行以来,县级医生下沉基层医院诊疗15600人次,手术31台,节约费用总计186.7万元,其中群众减负80.7万元,医保基金节约106万元。这些数字说明了医共体建设工作的措施得当。

完善资源整合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共同体。无棣县成立医共体理事会,作为医共体的决策机构,成立检验、影像、心电、远程会诊、消毒供应、药品配送、健康管理 “七大中心”,促进优质资源有效整合,拉动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形成统一责任主体。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健康共同体。无棣县人民医院、无棣县中医院每周二、周四分别安排2至3名骨干医生到各基层成员医院进行医疗技术帮扶,开展日常执诊与带教和业务培训等工作。目前,下派医生在基层医院完成门诊诊疗1820余人次,已培训基层医生600余人次。

改革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建立利益共同体。医共体模式下,医保改革主要是实行按参保人头“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医保支付政策,年度医保费用总额由医共体自负盈亏,倒逼医院做好预防保健,使老百姓少生病、少住院,同时提高能力建设,吸引老百姓选择县内就医,推动医院从“治病赚钱要效益”向“防病省钱要效益”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

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服务共同体。两个县域医共体分别成立“8+1+1”(县人民医院重点科室医生8名+基层医院医生1名+村医1名)和“3+1+1”(县中医重点科室医生3名+基层医院医生1名+村医1名)模式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共46个。服务团队为签约居民进行健康讲座、全面体检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提供个性化服务,落实免挂号费,优先预约专家就诊、优先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等“一免三优先”政策。截至目前,家庭医生签约16.2万余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10.8万人,一般人群签约任务完成81%,重点人群签约任务全部完成,超过省、市标准要求。

可以看到,医共体的建设运行有效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劳计酬”提升了医务人员对于群众健康保障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增强了服务动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服务针对性,医共体组建了强有力的健康服务队伍,大力宣传“防病”为主的健康理念,促进了健康服务模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我市提出医共体建设“三步走”规划,年底前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个明显成效的医共体

总结无棣县试点经验,我市提出工作规划,聚焦“服务共同体”,完善畅通双向转诊机制;聚焦“责任共同体”,完善权责一致的引导机制;聚焦“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聚焦“管理共同体”,完善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12月5日,我市召开全市县(区)域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提出推动医共体建设“三步走”的工作规划,第一步是上半年,在无棣县开展医共体建设试点,建立医共体管理运行机制体制,初步形成可操作、可借鉴的做法经验。第二步是从现在起,所有县区全面推开医共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全医共体管理运行的政策体系。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第三步是到明年年底前,实现医共体、医联体建设的全覆盖。

对于医共体建设的任务目标非常明确,年底前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个明显成效的医共体。每个三级医院要至少完成1个医联体建设,基本搭建起政策制度框架。到2018年,县(区)域医共体建设覆盖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牵头医院与三级医院建成医联体,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转诊人数增长率达到10%以上。到2020年,全面提升医共体建设水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形成运行顺畅的分级诊疗制度。

在组建形式上,立足我市医改卫生工作实际,着眼推动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在各县区统一推行的组建形式,由各县级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共同体,发挥县级医院的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着眼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确保医共体建设成效。

对于三级医院的要求是,重点突出三种组建形式:第一个是城市医疗集团,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第二个是专科联盟,以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组建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第三个是建立融合共享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责任编辑:宋静涵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