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平台

写在滨州市人民医院建院70周年之际:大医精诚 杏林春暖

发布时间:2020-06-24 10:13:44   105756 作者:记者 周昆 李诚 通讯员 赵新英 赵岩 郭庆花 徐大伟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

1956年到1976年使用的门诊楼

█ 1950年5月27日,根据山东省卫生厅全省卫生机构调整意见,惠民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决定成立山东省惠民区中心卫生院——滨州市人民医院前身,由此奠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滨州医疗卫生事业的第一块基石。一批来自原渤海区和平医院和省立医院四分院,经历过战争洗礼锤炼的宝贵专业人才汇聚在这里,组成医院的技术骨干,也为滨州市人民医院植入深厚绵长的红色基因。

70年风雨兼程,滨州市人民医院几易其名,却从未敢轻忽党和政府的重托和全市人民的厚望,敬佑生命,救死扶伤,肩负起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中坚力量的使命。70年砥砺奋进,滨州市人民医院壮大成长,始终专注于医疗技术前沿,采英撷华,创新开拓,担当着鲁北地区医疗机构的行业标杆。

70年里,医院历届党委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前赴后继,为医院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和力量。从建院初期配备第一台100毫安X光机,到上世纪80年代全市首台全身CT、血管造影机的引进;从1995年新门诊大楼开工兴建,到2020年西院区的拔地而起;从介入治疗技术开展普及,到达芬奇第四代机器人投入使用;从获评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5A级养老机构,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成功;从国家首批住培基地获批、院士工作站建成,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市创伤中心三大中心投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揭牌……医院规模、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诊疗技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便民惠民措施不断丰富完善,群众就医满意度显著提高,滨州市人民医院行业地位日益巩固,区域影响力日益增强,为医院在“健康滨州”“富强滨州”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着老渤海的红色基因,“小孤岛”上的艰苦岁月为发展奠定根基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早日改变鲁北地区缺医少药的历史,尽快提高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肩负着“医政合一”的全区性卫生行政与医疗机构的特殊使命,1950年5月底,山东省惠民区中心卫生院在惠民县城里南门街原渤海区行署机关驻地正式筹建,当年6月开始接诊办公。这家隶属于山东省卫生厅和惠民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双重领导的卫生院,就是滨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

1976年到1996年使用的门诊楼

医院的诞生,几乎集合了当时力所能及的全部资源,然而今天看来只能用“简陋”形容。“当时的医护人员,主要来自原渤海区和平医院和省立医院四分院,他们都是在战争年代‘老渤海’聚集起来的技术骨干。”曾参与医院筹建的刘象岭老人回忆,“医院的房子原先是一个老当铺,设有医政、防疫、妇幼保健3个股,内、外、妇产3个科,儿科由内科医生兼职。全院有68名职工、66张病床。虽然医生所能运用的设备仅有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计,但医疗水平已经是整个鲁北地区最高的,很快就吸引周边各县的病号慕名前来就医……”因为“医政合一”,除去日常的诊疗医护,医院还担负着全区的疾病普查、防疫、培训等工作。

1952年10月,惠民区中心卫生院更名为惠民专区人民医院;1956年3月,改名为惠民专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址机关新驻地滨县北镇,在城区西北角原惠民专区疗养院旧址的45亩地上,建起了新医院。“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可以利用疗养院留下的一个‘工’字形病房。”李元通老人是当初医院派来办理交接的“先遣队”,“我们来了一看,就有同志说,哎呀,咱这是上了个‘小孤岛’呀!当时医院四周全是庄稼地,只有一条疙瘩路出入,进趟城要步行六七里。我们新盖了一排门诊、几排宿舍,医院才有了点样子,病床增加到100张,职工到了131人。”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上级党委政府从全省为医院陆续调入、分配进一批业务精湛的医务人员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53年,医院配备了第一台100mA的X光机;1955年,配备了第一台心电图机;1956年,医院自制T型管进行了全区首例胆管手术;1958年冬和1959年春,外科医师谷中兴分别成功实施全区第一例开胸与开颅手术;1960年,医院成功进行了全区第一例脾肾静脉吻合手术……一个个“第一次”,体现着从医院建设、医疗管理、医技水平、健康服务等方方面面的长足发展。随着医院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中医科、眼科、耳鼻喉、口腔和精神科等相继设立。1968年,医院更名为惠民地区人民医院。1975年医院成立新医病房,以中医科医师为主,配以内、外科医师,实行中西医结合,创造了许多新奇疗法。一些成功病例,以及医院首创的“铝裤外固定治疗先天性关节脱位”等新技术在医学界引起关注。

1997年到2017年使用的门诊楼

建院后,先后有叶清洁、韩敏、张起和等一大批老干部担任医院党政领导职务,他们团结带领全院职工,克服重重困难,为医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在文革期间医院正常秩序被打乱,各专业医疗技术仍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到1978年,医院内科形成了4个病区,分心血管、消化、血液、呼吸、内分泌、肾内和神经内7个专业,外科设3个病区,基本形成了普外、骨外、心胸外、泌尿、烧伤、儿外6个专业。妇产科形成了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3个专业,儿科单独设立了新生儿室。在此期间,医院护理工作先后开展了铺床法、静脉输液、肌肉注射、氧气使用等技术操作竞赛活动。护理人员分别被派出脱产学习和专科进修,护理模式由功能制向责任制护理转变,显著促进了全院护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滨州市人民医院还是滨州医疗卫生界的“黄埔军校”。从诞生之日起,为全市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提升全市整体医疗卫生水平,就成为了医院的重要使命。建院初期,医院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负责对全区初级业务技术人员以办学习班的形式分批进行培训。1952年,首期初级卫生人员培训班就有74名学员顺利结业;1957年,医院首次开展潍坊医士学校(潍坊医学院前身)的生产实习带教工作;1974年,医院成为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教学医院,担负该校临床实习、见习带教及部分临床课的教学任务;1958年,医院成立附设护士学校,大量基层医务工作者从这里走向全市的角角落落。

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现场

2013年,医院领导为援坦队员高峰、朱建波、吴建华送行

除了培养基础专业人才,从创立之日起,医院还派出各种支农、救灾、防疫等医疗队深入基层一线。黄河凌汛决口前线、张北公路建设工地……处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随着医院实力的提升,1965年起,云南公路建设、西藏雪域高原、东非坦桑尼亚……医疗队员用“大医精诚”丰富着医院的荣誉,开启了医院对外交流的先河。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医院按照上级指示,立即抽调8名医护人员携带医疗器械、药品赶赴抢险一线。医师李广志、张起和、王连新被授予“抗震救灾积极分子”称号。8月7日,医院为唐山地震伤员设立“复生”病房,先后接收治疗伤病员60人,其中一孕妇在这里迎来婴儿的诞生。

2020年4月5日,32名援鄂及驻滨救治新冠肺炎一线医疗队员全部平安凯旋

祖国有重大需求,滨州市人民医院从来没有缺位。这,已经成为70年积淀的光荣传承。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市人民医院成立专项救治工作组,制订控制应急处理预案和防治工作诊治流程,设立隔离病房,收治疑似病人,为全市战胜非典疫情奠定可靠的专业基础;组建3级救治梯队,山东省统一培训随时外援。2008年5月汶川地震,医院选派欧阳修河、牛晓春、吴恩亮等专家参加山东省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灾区一线救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左凯、呼吸内科护士张盼盼作为山东医疗队首批队员在大年初一火速驰援湖北。疫情期间,市人民医院累计派出四批共29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这些“逆行”者义无反顾,扶危渡厄,用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专业医术彰显着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

西院区全景图

改革开放推动新技术、新项目广泛运用,推动医院向高、精、尖迈进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按照领导干部“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先后有张聿均、李秀峰、吴成斌等走上了医院党政主要领导岗位。他们团结带领全院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科技兴院,以改革促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开创了医院发展的新局面。

先进医疗器械、诊疗手段的大量引进特别引人注目。1983年,医院引进全区第一台岛津SDL-100腹部B型超声仪,在全区率先开展了腹部B型超声诊断技术,显著提高了整个医院腹部疾病的诊断水平。1985年,医院引进了全区第一台全身CT机、血管造影机、遥控胃肠机,在全区率先开展CT扫描及诊断技术……到1999年底,医院已拥全身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电子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钴60治疗机、全身彩超、电子胃镜、关节镜、腹腔镜、体外循环系统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160余台件,总价值2161.11万元,医疗设备与诊断治疗技术居全区领先地位。新技术、新项目的广泛运用,推动医院的整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而以1988年医院5层病房楼一期工程竣工为肇始,1996年医院新门诊大楼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医院就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到1999年,全院医疗用房建筑面积达到4.38万平方米,其中门诊用房建筑面积0.97万平方米;病房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影像楼、放疗中心、制剂楼、科研中心、检验科、配电楼等建筑面积达1.73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人才引进和培养也开始进入高潮。一大批勇于开拓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医院工作一线。在老一辈医学家的精心培养下,新一代技术骨干茁壮成长。到1999年底,全院共有各类技术人员952人,占全院总人数的85.15%。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7人,占全院总人数的77.55%,是1965年的5.49倍。

老、中、青三结合的医疗技术队伍初步形成,医疗技术开始向高、精、尖迈进。当时全院共有临床科室22个、医技科室7个、地区挂靠卫生医疗中心6个、临床研究室7个。骨外科、心内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肿瘤科被列为医院重点发展科室,充分发挥了龙头科室的带动作用。随着医疗条件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先后开展了放射介入治疗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肝叶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全喉切除再造发音重建术、断肢再植及失拇指再造等新技术、新项目,不仅填补了地区空白,而且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改革的深化,医院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对管理科室中层干部全部实行聘任制。医院各专业进一步细化,医疗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医院面貌日新月异。到1999年底,医院职工总数、床位数、年门诊量、住院人次分别是1978年的3.05、3.14、1.44、1.82倍,是1951年的16.44、12.88、7.32、8.29倍。1987年至1999年,医院连续13年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并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百佳医院”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20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揭牌仪式在济南山东大厦举行

创新引领发展,滨州市人民医院的影响力走出鲁北,走向全国

1992年,医院更名为滨州地区人民医院。进入新世纪,滨州撤地设市,医院更名为滨州市人民医院,开启了高速发展的崭新阶段。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由医院业务骨干成长起来的徐宏、王永凯、金世禄、巩本刚、崔家玉等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带领全院职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目标,以创建三级甲等医院为抓手,推动医院在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医德医风建设等全面突破。

2018年2月10日,宁光院士工作站揭牌

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以创新引领发展。在“引进来,走出去”理念指导下,医院不断加大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力度。在积极选派医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的基础上,医院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解放军总医院王树峰、北京同仁医院翟长斌等十余位顶尖专家为“高级学术顾问”和特聘专家,定期来院“传、帮、带”。先后参与CCS、ADVANCE、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等多项国际或国家级多中心协作课题,在实操中锤炼业务骨干。2011年,医院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2014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9年,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首次结业考核通过率达93.88%,高于省平均水平,连续2年位列全省22家基地第10位。在2019年度业务水平测试中,医院位列全国653家培训基地第75名,山东省第5名。2017年,宁光院士工作站落户滨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挂牌成立……教学相长,形成医院发展新的源动力。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先进诊疗技术层出不穷,推动医院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仅近三年来,就有20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应用于临床。其中心脏磁共振(CMR)检查项目填补省内空白,急性白血病CART治疗开创全省先河,运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第四脑室肿瘤、运用3D打印技术进行精准髋关节外科手术等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成功救治24周、600克早产儿,创造了滨州市救治新生儿最短胎龄和最低体重的新纪录。此外,全腔镜下男性乳房发育组织皮下切除术和腔镜微创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脉支架植入、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手术、牙缺失数字化种植整体解决方案等均填补了滨州市及周边地市的技术空白。医院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被评为省中医药重点专科;肝胆外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危重早产儿救治专科为市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肺结节综合诊疗专科被评为省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

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应用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医院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建设了原外科综合病房楼(现住院二部)、新内科综合病房楼、医技楼、外科综合病房楼、新门诊综合楼,同时引进“高精尖”设备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先后有西门子3.0T核磁共振、GE64排螺旋CT、飞利浦FD20血管造影机等设备应用于临床。2019年,医院投资过亿引进了全球先进的第三代双源CT、3.0T MR和高端查体设备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复合手术室正式启用,实现了外科手术和介入微创手术的优势互补,开创了疑难疾病临床治疗的新模式。特别是鲁北地区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医院亮相,省内首例手术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切除手术成功实施,标志着医院手术进入人工智能新时代。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医院智慧化医疗服务不断普及推广。 HIS、LIS、电子病历等系统全面升级,移动医生护理服务平台上线,手机App实现了手机预约、在线问诊、报告查询等功能,医院自助综合服务让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历史病历开具处方药和检查检验单,让群众少跑腿、不排队、少花钱。

借助全新的技术手段,医院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服务的全过程。利用公众号、微信群、手机App等,搭建健康教育平台,为患者提供咨询、培训、指导等延伸护理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急救”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急诊急救“六大中心”建设,实现“病人未到,信息先到”,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致残、致死率。与此同时,医院实施药品、耗材“零加成”,降低检查费用,与民政部门、社会慈善机构积极合作,相继开展“微笑列车”“爱心复明”“爱心血透”等惠民专项行动,每年为患者减免费用200余万元。服务举措创新,为病患带来全新体验,患者满意度达99%以上。

医疗区全景图

经过几代医院人的辛勤努力,滨州市人民医院现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精神疾病防治、养老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编制床位1635张,设56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一个中心实验室,一个养老机构,另有一个二级医疗机构、一个一级医疗机构。医院在职员工2408人,其中高级职称386人,硕士生导师20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581人,有滨州市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27名,先后有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市医学会专业主委19人,市护理学会专业主委8人。2014年6月,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2018年8月,医院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让滨州市人民医院的影响力从鲁北走向全省,走向全国。2015年3月,医院成为山东省胸痛中心联盟成立单位。2017年3月,医院成为心肺复苏学医教研基地及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培训单位和腹部心肺复苏应用转化基地。2019年3月,医院顺利通过国家胸痛中心现场评审,被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认证、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胸痛中心”称号。2019年4月通过国家脑防委专家对医院的脑卒中中心现场评审,被授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称号,综合排名居全国27位,全省领先。2019年6月,医院创伤中心正式成立。同年11月,高分通过省级癌症规范化诊疗病房评审,肿瘤科获批山东省癌症规范化诊疗病房……

2019年12月,设计床位2000张的滨州市人民医院西院区顺利封顶,将于2021年投入使用,健康滨州建设即将再添新地标。“在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强有力的支持下,我们将努力抓住每个发展机遇。”滨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徐宏说,“在西院区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挂牌之际,医院充分发挥4个院区和一个5A级养老机构的一、二、三级医疗机构齐全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人才队伍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管理精细化智慧型、服务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医疗集团。”

责任编辑:宋静涵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