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以满腔热血灌溉挚爱故土
2、从“大跃进”的茫然到“装卸队”的坚定 8 月 29 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全国开始掀起“大跃进”运动,各地高举毛主席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尝试。 整个惠民地区掀起撤区、乡,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到 9 月 20 日,全区 15 个县建立人民公社 211 处,其中今滨州市境以内 103 处,98%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施秋种大兵团作战、全民大炼钢铁、兴办农村食堂。 
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的大锅饭 当时的北镇公社和滨县公社合为一个公社,旧有的体制和地区主义被打乱,组织上派工作组地委副书记赵国栋任公社书记,于美红任社长 , 带领大家展开“大跃进”运动。我问姥爷:“那时候你是干啥的? ”姥爷说:“我在公社管理区干总司务长,就是组织组织粮食、蔬菜、咸菜什么的,供应公社的大锅饭。”姥爷说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干部和群众都是吃在田间、睡在田间,家里都见不着人,所有的口粮都在工地上,大家毫不计较,也不分彼此,干着活累了、饿了,也不管是谁家的地、谁家的地瓜,挖出来就吃,不计斤两不过称,他们那个供应部门也没有设专人来记账。 到当年的 11 月,田间生产开始趋于稳定,公社又开始组织大家大炼钢铁,“大跃进”时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就是“十五年赶超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要赶超总得有个量上的比较,在工业社会里钢铁的产量是最具代表性的,那就先在钢铁产量上超越。大家开始翻箱倒柜地搜罗铁制品,只要是铁制的东西就要贡献出来,姥爷告诉我那时真是热闹的可笑,有人甚至疯狂到看见别人家的锅就说上面有裂缝就说不能用了,接着上手就是一块砖头,打烂了拿着就走,还有不懂事的孩子偷偷地把家里应用之物都拿去炼了钢铁。当时没有设备、没有技术,公社就在场院里盘起炉灶支上大锅就要炼钢,结果因条件有限、技术不足,根本就炼不出来,胡闹一气。 
全民大炼钢铁热火朝天的景象 等到了转过年来,更多的损失开始接踵而至,大家只能挨饿了,吃饭需要定量,每人每天能有三四两的口粮已经是好的了,姥爷说他当时真是十分的茫然,浑身的力气没有地方用,没法帮乡亲们填饱肚子。这一时期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之前,全国形势都开始变得糟糕起来,全村国民生产总值更是降到了最低点,年人均纯收入只有几元钱。“大跃进”、“浮夸风”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伊始的探索,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调整了政策,工作逐步规范,国民经济趋于稳定。 1960 年,姥爷当上了红光大队(由五四、郝家、耿家组成) 的民兵连长,带领大家大搞工程建设,周围各村协作搞水田建设,由于“五四”地少人多所以出工的人就多,吃不上饭还要出工程,当时姥爷还带着人出工支援惠民,一干就是几个月。1960 年底“五四”分家,以现在的黄河二路为界,北边为太平庄大队,姥爷被选为代理大队书记。 也就是在 1960 年,由于受“大跃进”和反右倾的影响,以及遭受旱、涝、风、雹、虫等自然灾害严重,我国开始了“三年自然灾害”最艰难的时期。整个惠民地区的群众生活困难,水肿病、妇女病等较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了非正常死亡和大批人口外流。 由于解放后城市建设占地的逐年增加,整个老北镇北村人均耕地从 0.5 亩锐减到 0.2-0.3 亩,口粮也从由解放初的基本自给到后来的部分乃至全部靠吃统销粮,老北镇人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不少乡亲手持购粮证却无钱购买,甚至还出现了有人借钱买平价粮舍不得吃,再拿到市场上卖掉,买回劣质食品用来糊口的现象。还有人把按人口供给的少量布票、棉絮票卖掉换钱购粮,水肿病号剧增。 所以公社有意识组织村民发展工商业,1962 年根据公社的建议,姥爷组织了六十名村民组成装卸队,到黄河岸边干装卸工作。姥爷说那活干的是没白没黑的,凌晨 3、4 点钟从济南开来的船就会到岸,装卸队要把船上的诸如粮食、日用百货、煤炭、沙子等货物卸下。以前黄河岸边的装卸队从来都没有分过红,但在姥爷的细心管理和经营下,“五四”的装卸队一年便给大家分了红,1.4 元一个工,乡亲们看着收入喜人,日子有了盼头,心里开始有了希望。但由于还兼任太平庄大队代理书记,时间长了十分的分心,姥爷就辞去大队书记,任装卸队书记兼队长,专心经营装卸队。 有了“大跃进”时期的教训和装卸队的管理经验,姥爷渐渐适应了地方的经济建设,开始有了自己对家乡建设的想法和思路,从茫然中走出,姥爷决定脚踏实地的从一点一滴干起,让家乡大变样,让乡亲过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