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恰逢6月8日,各地围绕“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推出一系列相关活动。那么,您知道滨州有多少非遗项目、多少文保单位吗?我们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是如何保护和传承的?
此时,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滨州近年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59处、市级90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52项、市级214项。近年来,我市聚力传承,传统文化接续生生不息,组织开展“博物馆过大年”“文物景区免费开放”“发现非遗之美·二十四节气茶会”、非遗曲艺书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着力创新,“文物+”“非遗+”发展模式潜力巨大,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创新融合和服务转化。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广大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注更加热切。
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传习、黄河文化,是当下滨州非遗工作的关键词
在滨州,吕剧、胡集书会、鼓子秧歌、滨州剪纸、博兴柳编等等非遗项目各具特色。近年来,滨州非遗工作多维扩展“非遗+”传承发展路径,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文化服务品质化提升相结合,创新驱动、亮点纷呈。
关键词之一,非遗研学。2023年,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首度启动“滨州非遗项目课程研发、培训及研学服务项目”,成功开展“渤海之滨承古韵 黄河之州绽芳菲”滨州市2023暑期非遗主题研学活动,联动全市7个县(市、区)创新设计打造非遗研学路线、开展非遗课程研发,将蓝印花布、草柳编、曲艺、贝瓷、酸浆豆腐等项目体验嵌入景点参观、研学中,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手册。此外,组织开展“京韵华章谱新篇 香山枝头满春色”非遗主题研学走进北京、“千年礼乐归东鲁 万古衣冠拜素王”传统文化主题研学走进曲阜等活动,积极探索跨市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开发。
关键词之二,非遗文创。去年10月,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山东航空学院艺术学院、市美术馆开展了以“莲花灯”为创意对象的项目推广通识课,推出滨州首届非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高校美术从业者、在校学生、文化创意从业者、设计爱好者对莲花灯进行了多个IP形象、文创产品及包装、公益招贴等平面设计,转化成产品类的概念作品、手绘稿、数码稿,并作展示。以此为契机,以“非遗资源活起来”为主题的滨州市非遗主题培训班成功举办,特邀文化和旅游部资深专家戴珩点评和理论提升。
关键词之三,非遗传习。2017年起,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打造“滨州非遗传习坊”品牌,常年开放展馆,在寒暑假期间持续邀请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授课教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非遗)+学校两轮驱动、双向互动。2023年首次增设了成人班,开展暑期班、秋季班23课时,涵盖绒绣、面塑、滨州民间剪纸、博兴草编、莲花灯、粗陶技艺等课程。
关键词之四,黄河文化。2023年6月,黄河流域地方曲艺展演及现场交流活动在滨州成功举办,沿黄九省(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及曲艺人员齐聚滨州交流,曲艺展演直播参与人数达121.2万。以胡集书会为依托、以非遗曲艺书场为阵地,以跨地域黄河曲艺类非遗系列活动为带动的协同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同时,滨州与恩施两地联办的“衣被天下——蓝印花布与西兰卡普联展、“草花怒放·鲁北民间剪纸、刺绣纹样比照赏析”展览、飘香鲁北·滨州市首届非遗美食节、“山水回响”恩施·滨州文化艺术交流分享会等活动,备受关注。
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氏庄园、丁公遗址、龙华寺遗址、杨家盐业遗址群、丈八佛
据2023年12月21日“让文物活起来——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滨州文化遗存、遗物众多。全市现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81处,其中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30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全市共有登记备案博物馆23个,国有可移动文物20308件/套……
近年,市文旅局积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创新实施智慧化赋能、清单化管理、活化利用、多元化聚力“四化”工作举措,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氏庄园、丁公遗址、龙华寺遗址、杨家盐业遗址群、丈八佛5处。其中,魏氏庄园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它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主体建筑保护完好,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丁公遗址,发现了大量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物。除蚌器外,主要有石铲、磨制石斧等石器,还有骨簇、骨针及蛋壳陶片。尤为珍贵的是,黑陶鬼脸式鼎腿、猪嘴鼎腿等。
龙华寺遗址是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是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古寺院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出土大批金铜造像、白陶佛像、石佛造像等佛教遗物,其质地之繁,出土数量之多,纪年铭文之全,价值之高,在国内罕见。
在杨家盐业遗址群,发现了10处商周时期制盐遗址、2处东周时期制盐遗址。2013年,杨家盐业遗址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博兴县兴国寺遗址发现的丈八佛造像雕造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为一青石立式圆雕造像,通高7.1米、像高5.6米,高肉髻、方面、大耳,着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过大年”等活动受欢迎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滨州市博物馆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又一标志。
近年,“让文物活起来”行动在滨州越来越丰富,品牌越来越靓丽。滨州市博物馆站在三张地图旁办展览,围绕世界文明、中国文化、区域特色,每年举办原创展览10个以上,全国性展览每年2个以上,共展出文物千余件;“博学荟”项目入选“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甲骨文”志愿服务队连获奖励;先后与多家省内外博物馆合作办展,引进日本、亚美尼亚等国外展览6场次。
以“博物馆里过大年”为例,2024年春节期间,市博物馆精心策划了涵盖博览荟、博学荟、博艺荟等5大系列62场次的“博物馆里过大年”主题活动,实现除夕不打烊、春节假日全开放。春节期间,线下累计接待人数26651人,同比增加92%,接待人数和外地游客占比均创新高。此外,来自埃及、爱尔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在滨外籍专家、教师等国际友人走进该馆,写春联、拓福字、绘瓷器、包饺子、拍全家福。
研学课程、社教服务,这是市博物馆的品牌项目。如青少年品牌研学项目“博学荟”,构建了历史讲习、科普益智、艺术体验于一体的精品课程体系,惠及学员3920人次。依托“博学荟”研学课程,把民俗历史、书写年味、童赏国粹等课程带到孩子们身边,与他们一同走近春节民俗文化、书写新春寄语、感受戏曲风华;魔力无限、文雅茶艺、转“饺”遇到爱等课程……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共同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为品质滨州建设贡献文旅力量。
|